愛國尚廉:蘇頌“處事必公”,池浴德“無負天地”
廈門同安東溪西畔的孔廟,當年既是祭祀孔子的場所,也是周圍學子求學的課堂。朱熹在此任主簿時,曾增建經(jīng)史閣、教思堂、蘇公祠、志道齋。
蘇公祠供奉著的是宋代科學家、政治家蘇頌。蘇頌歷經(jīng)五朝,處事精審、正派直道。他一生為官,從地方官一直到宰相,始終兩袖清風。據(jù)《宋史·蘇頌傳》記載,蘇頌任尚書、宰相時已然是中央大員,卻“贍給??嗖蛔?rdquo;。為了節(jié)約,他常常裁下碎紙片寫字,“未嘗妄費寸紙,每剪碎紙為簽頭,稍大者抄故事”。蘇頌不僅身體力行,還在家規(guī)中訓示子孫“處事必公”“為官必廉”,教育子孫“道德為先,文華次之”“國家取士,行實為先”。
蘇頌博學多識,以實干事,于經(jīng)史九流、百家之說,及算法、地志、山經(jīng)、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他領(lǐng)導制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對科學技術(shù),特別是醫(yī)藥學和天文學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公元1101年,夏至過后一日,蘇頌坦然地走完了他人生的旅程。宋徽宗下詔輟朝二日,并派中吏臨喪致哀。當?shù)跹涞墓賳T趕到蘇頌的相第時,不禁目瞪口呆:堂堂的大宋宰相府,卻是一所“僅蔽風雨”的簡陋住宅。來吊唁者“見其服用儉素,皆嘆息而去。”朱熹贊曰:“存小心與宋千古,識大義惟公一人。”
明代同安縣嘉禾里(今廈門本島),一株土生土長的無花果樹枝葉繁茂。有一位著名清官池浴德就是這株“無花果”。
池浴德,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舉人,翌年考中進士,歷任浙江遂昌縣令、南京吏部考功主事等職,所到之處以秉公行事、勤政清廉著稱。雖所任職務(wù)被視為“肥缺”,他卻從不茍取一文、以權(quán)謀私。
池母欣慰地說:“諺稱縣令為銀樹開花,吾子一樹,乃無花果也。”
其實池浴德出任縣令前,父親池楊曾擔心他自小耽于詩書,不諳世事,難以管理一縣之事。池浴德答道:“盡某心力,依古道行之。”父親大笑:“善哉!子勉之!”后來,池浴德這樣告誡自己的子孫:“讀書豈盡取科第?時時照管此念頭,無負天地祖宗,便為天地肖子。”
在廈門云頂巖上至今可見池浴德的一首七律和詩的題刻,詩中有“數(shù)莖菊綻香初遠,百仞風高石亦寒”,正如他詠嘆的香菊一般。他的清廉故事也綻放于歷史長河里,馥郁至今。
同樣被紀念的,還有新民鎮(zhèn)溪林村的明代中晚期監(jiān)察御史林一柱。林一柱年近五十才被授官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他履職后,多次上疏,一一陳述賣官鬻爵、虛報士兵編制獲取餉銀而造成官場、軍隊名存實亡的弊端,為冤死的忠臣平反,明辨是非功過而賞罰分明。其座右銘“慎詔獄、恤民窮、容言官”,對當今為政者仍具有警醒意義。
林一柱辭世后,不僅當?shù)匕傩兆园l(fā)供奉,在隔海相望的臺灣,同籍林姓同胞也在供奉。如今,村民們將其故居進行修復并作為宗祠,同時將其后裔保留的身著明代官服的林一柱畫像修復如新,存放在故居內(nèi)供人瞻仰。
春秋代序,千年已往。廈門面海而生、清風激蕩,島內(nèi)東北端的五緣灣大橋巍巍矗立,見證著廈門的人文脈絡(luò)。五緣灣大橋由五座大橋組成,分別為日緣橋、月緣橋、天緣橋、地緣橋、人緣橋,這五個橋的名字分別對應了不同的寓意,如月緣橋,寓意“海上升明月”;天緣橋,寓意“天涯共此時”;人緣橋,寓意“千里共嬋娟”……五個緣寄托著中華兒女企盼團圓的美好愿望。
(蔡怡琳 蘇允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