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7月9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近日,在市園林植物園內(nèi)的“太平石笑”景點,原本有些黯淡的摩崖石刻被填上了鮮紅的水彩,“石笑”二字煥然一新,更令游人流連忘返。隨著市園林植物園創(chuàng)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的逐步推進,將有更多的石刻被清潔修繕。
其實,在植物園內(nèi)的各個角落,繁花綠樹的間隙里,總有摩崖石刻“露頭”。據(jù)了解,園內(nèi)的石刻數(shù)量多達上千座。透過這些或鮮明或黯淡的文字,可以窺見一段風云變幻的明清史,可以還原文人名士的風雅之姿,可以從環(huán)境遷異中觀古今之變。
前去植物園游玩,尋覓、識讀摩崖石刻的文字和歷史,也不失為一趟旅行中的趣事。對此,記者請教廈門文史專家何丙仲,揭秘其中幾處石刻反映的精彩故事,為游人揭開背后的歷史線索。
亮點1
上千座石刻
成植物園獨特文化
數(shù)量多、類型廣、內(nèi)涵深,是植物園內(nèi)的摩崖石刻非常顯著的特點。上千座石刻里,種類包括題詞、詩刻、示禁、界碑、警示等,題材和內(nèi)容也十分廣泛,涵蓋風景、文史、紀實等。

植物園內(nèi)的“天界”石刻,與風光相輔相成。
有了摩崖石刻,許多風景更充滿意蘊。“萬笏朝天”“太平石笑”“紫云得路”“高讀琴洞”幾處名景,都在題刻的加持下,成為廈門舊“二十四景”;還有“天界”“鎖云”等,風光與石刻相輔相成,同樣吸引不少游人前來欣賞。通過摩崖石刻,古代文人名士大展詩詞歌賦之才,代表人物是乾隆年間的廈門名士黃日紀,他在園內(nèi)的醴泉洞、長嘯洞、太平巖等處都留下了詩刻或題詞,“踏盡峰云最高頂,一聲長嘯落煙霄”等詩句,展現(xiàn)了其漫游山水的隱士生活。
游人也可以窺探到歷史的煙云和變遷,尤其是南明時期,抗清、征倭、緝盜等豐富的歷史被詳細記錄在碑刻上,其中醉仙巖征倭摩崖石刻,還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一方面,大量界碑和示禁石刻,也佐證著明清時期曾有地方勢力屯兵于此,或被不同家族劃“山”而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