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6月3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曾宇姍 崔曉旭/文 沈威/圖)走進蓮前西路的一個老舊小區(qū),徒步爬上六樓,便到了82歲退伍軍人陳炳煌的家。一梯兩戶的樓房,一套是他與老伴的居室,一套被他當作藏品庫。琳瑯滿目的紅色藏品堆積在此,進入其中仿佛置身紅色博物館。
上世紀50年代末,陳炳煌從收藏《毛澤東選集》開始,走上紅色收藏之路。60多年過去,他的藏品數(shù)量多達近2萬件,已然成為廈門乃至福建鼎鼎有名的“紅色收藏家”。“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像我的孩子一樣珍貴。它們不僅記載了一段歷史,也在我生命的不同階段烙下印跡,凝聚了我們那個時代的共同記憶。”今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一百周年,已有50多年黨齡的陳炳煌悉心整理自己的藏品,向導報記者訴說背后的故事。
1
人生首件紅色藏品《毛澤東選集》
陳炳煌是土生土長的廈門本地人,18歲時進入廈門罐頭廠工作。在工廠黨委書記的耳濡目染下,他開始閱讀《毛澤東選集》。拿著書記贈送的購書票,他買下了人生的第一件紅色收藏品——《毛澤東選集》。

1962年,身為家中獨子的陳炳煌自愿報名參軍,希望奮戰(zhàn)在保家衛(wèi)國的前線。在部隊,他因表現(xiàn)優(yōu)異入了黨,還被評為學習毛主席著作先進分子,時常有機會到地方上公干。
從部隊轉業(yè)后,陳炳煌開始留心尋找有關毛主席的藏品。時間一長,他對毛主席紀念品的嗜好漸有名氣,一些交易商也帶著藏品主動找上門來。60多年來,陳炳煌始終堅持簡樸生活,不抽煙、不喝酒,節(jié)約下來的開銷大多用在收藏上。為了安置收藏的寶貝,他還專門騰出一套84平方米的房子,精心呵護它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