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劇拍片譜戰(zhàn)歌 “英雄小八路”名傳天下
1958年9月10日,廈門團市委領導王綏踏著被轟炸過的土地來到何厝村,在一個山洞里找到這13名隊員,以團市委名義表彰他們?yōu)閺B門市“優(yōu)秀少先隊員”,并授予一面錦旗,錦旗上以“前線少年支前大隊”為開頭,中間五個大字“英雄小八路”。
王添成是當年“小八路”們升學就讀過的廈門三中的一名退休教師,曾擔任該校少先隊總輔導員兼語文老師多年。1959年9月,“小八路”入學以后,王添成十分關心他們的成長,在深入了解“英雄小八路”的有關情況后,他編寫出一部五幕話劇。這部話劇原本的名字叫《英雄學校,英雄人》。當時的禾山區(qū)第四中心小學與后坑、前埔等小學成立“前沿聯(lián)校”,三中與“前沿聯(lián)校”只隔十多米遠。一天,王添成外出散步,看到“前沿聯(lián)校”內掛著的“英雄小八路”錦旗,觸動他的靈感,遂將劇名改為《英雄小八路》,成為后續(xù)幾部文藝作品取名的藍本。
1960年春,上海戲劇學院陳耘教授來到廈門,出于宣傳弘揚“英雄小八路”精神的目的,王添成毫無保留地拿出話劇原稿與陳耘分享。陳耘非常激動,他隨即在這個基礎上加工創(chuàng)作,寫出八幕話劇《英雄小八路》,作為向國際兒童節(jié)的獻禮,1960年6月1日由上海戲劇學院在福州公演,演出引起轟動效應。
“英雄小八路”的故事也引起上海電影劇作家周郁輝的關注。他將話劇改編為同名電影劇本,由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在1960年10月到廈門開拍,拍攝地點選在廈門三中,邀請王添成參與現場指導。同年,周郁輝和作曲家寄明來到現場,采訪孩子們在前線的所作、所感,同時拿出紙筆構思譜子。不久,初稿完成,孩子們看不懂他們寫的簡譜,好奇地請求寄明把曲子哼給他們聽。何佳汝說,“那就是現在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的旋律。當時我們聽了都覺得真好聽。”
1960年12月29日,在“慰問前線三軍大會”上,《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這首歌在廈門江頭師部禮堂首次演唱,合唱團成員有“英雄小八路”的成員,王添成老師擔任指揮。這首歌是“英雄小八路”的寫照,也是新中國少年兒童的心聲。它傳達出時代的聲音,那就是不怕困難、努力學習、堅決斗爭、爭取革命勝利的主人翁精神。
1978年10月27日,全國共青團十屆一中全會通過決議,將《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正式定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傳承】
“活教材”
傳承紅色基因
六十余載風雨年華,那段硝煙彌漫的歲月早已消散在時代潮流之中。然而,在那段特殊歷史中形成并積淀下來的“愛祖國愛人民、不怕困難、堅決斗爭”的隊歌精神卻歷久彌新。
如今,這群平均年齡78歲的“英雄小八路”退休后仍在發(fā)揮余熱,從事關心下一代工作。他們發(fā)揮“活教材”的作用,以個人親身經歷的事件為典型,教育下一代珍惜幸福生活,將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精神傳承下去。林雅麗也是受到“英雄小八路”的感染,盡心盡力地做好講解員工作,講好“英雄小八路”的故事。
作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的誕生地,何厝小學不忘初心,勇?lián)姑?,將隊歌精神融入學校德育課程,與時俱進弘揚和傳承隊歌精神,引導少先隊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擔當起共產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的責任和使命。每年,學校都會從二年級至五年級的學生中,招募“英雄小八路”紀念館義務講解員。
兩岸統(tǒng)一是兩岸同胞民心所向,“英雄小八路”曾以實際行動為維護兩岸和平統(tǒng)一貢獻力量,如今,何厝小學也通過“英雄小八路”紀念館“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紀念館等展館展示心愿,呼吁兩岸和平統(tǒng)一,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