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高舉百年愛國報國旗幟再出發(fā)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臺海網(wǎng)4月2日訊 據(jù)光明日報報道 4月6日,廈門大學,這所與中國共產(chǎn)黨同齡的學府將迎來百歲生日。“弘揚嘉庚精神,奮進一流征程”,校園里隨處可見的校慶主題標語,“自強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訓,“致吾知于無央,充吾愛于無疆”的校歌,無不透露著這所百年學府在任何時候都與國家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的堅定。
恰是百年風華,奮斗正當其時。從百年的時光中走來,愛國、報國,這些蘊藏在廈大百年中的文化基因,成為廈門大學特有的精神財富,被傳頌在一脈相承的校歌校訓里,被鐫刻在融匯了嘉庚精神文化符號的?;罩校魈试趶B大的血脈里,在百年芳華里激勵著一代代廈大人堅定前行。
“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吹響百年‘南方之強’再出發(fā)新號角。廈門大學將在新百年征程中勇立潮頭、持續(xù)奮斗不止步。”廈門大學校長張榮表示。

廈門大學由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于1921年創(chuàng)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chuàng)辦的大學。圖為廈門大學校園全景。廈門大學宣傳部供圖
教育救國 奮發(fā)圖強
走進廈門大學,一眼就能看到“一主四從”“一字排開”的嘉庚風格建筑——群賢樓群。這是廈門大學的第一座校舍。初春的暖陽照耀在墻上,這里的白墻紅瓦一如百年前模樣,安詳而又堅定地向世人講述最初的故事。
當年,被毛澤東同志稱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先生懷抱“教育救國”信念,傾資創(chuàng)辦廈大。1921年5月9日,“國恥紀念日”,廈大群賢樓奠基。校主陳嘉庚先生特別選擇這個日子為廈大校舍建筑奠基,正是以期廈大師生永遠銘記“勿忘國恥,奮發(fā)圖強”。
可以說,當校主陳嘉庚先生親手埋下了廈門大學的奠基石時,他就為廈門大學植入了愛國報國的精神基因。
如今,一代代廈大學子從天南海北而來,在群賢樓群穿行而過,仰望群賢樓前校主陳嘉庚的塑像,每次都是一場精神洗禮。
群賢樓群的建筑之一——囊螢樓是福建省第一個黨組織誕生地。1926年,年輕的廈大學生羅揚才任支部書記。從那時起,囊螢之光,漸成燎原之火。廈大黨組織、黨員和進步師生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獨立、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90多年后,以學生黨支部書記培養(yǎng)為主要任務的“揚才計劃”,在廈大全面啟動。來自全校33個學院(研究院)的學生黨支部書記、支部委員、重點培養(yǎng)的黨員學生骨干組成了“揚才先鋒黨支部”,通過參加專題研討、課題調研、志愿服務等,形成頭雁效應,發(fā)揮示范帶頭作用。
“養(yǎng)成專門人才”。在創(chuàng)校之初,培養(yǎng)具有家國情懷的人才就是廈門大學的辦學目標之一。不管是抗戰(zhàn)艱苦歲月,廈門大學以為戰(zhàn)后建設國家儲備人才為己任,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肩負起“海防斗爭”的使命,廈大學子被稱為“帶槍的大學生”,再到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時代號角,扎根中國大地辦一流大學,廈門大學始終與國家同向同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其中,有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shù)學皇冠上明珠的校友陳景潤,有致力于推動科技進步的盧嘉錫,有為20世紀60年代臺灣經(jīng)濟騰飛作出重要貢獻的新竹科學園區(qū)創(chuàng)始人何宜慈,有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張存浩院士,有“飛豹”戰(zhàn)機總設計師陳一堅院士,有著名會計學家葛家澍,有我國第一位會計學博士、第一位審計學博士、第一位財政學博士、第一位海洋學博士、第一位高等教育博士……
燦若群星的具有家國情懷的廈大學子,一百年來,接力棒代代傳承,在全球各地留下奉獻社會的足跡,在各行各業(yè)書寫著廈大人報效國家的華章。
“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qū)”曾是聯(lián)合國對寧夏西海固的評價。氣候干燥、嘴唇開裂、間歇性流鼻血、缺水、少食、停電……1999年,廈大派出了首屆援寧支教隊,開始了這場跨越2000多公里的支教,足跡遍布寧夏海原縣、隆德縣、閩寧鎮(zhèn)。
這一派,就是22年。
支教隊成員每一年的如約而至,伴隨著寧夏孩子們的成長。241名廈大支教隊員,從南國海濱來到北疆戈壁,在脫貧攻堅、閩寧協(xié)作中,貢獻了廈大學子的青春力量,書寫了新時代的“山海情”。
“把責任扛在肩上,把祖國記在心中,讓愛國的‘根’扎得更深!”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說,“希望每一個廈大人都長成參天大樹,傳承嘉庚之精神,做中華之棟梁,用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撐起一片海闊天空,打造民族復興動人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