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為什么建校初期不到120人,
陳嘉庚卻要了一塊2000多畝的地?
《陳嘉庚與百年廈大》昨晚播出第一集,講述陳嘉庚艱難辦學歷史,解開了長久以來的疑團。
百年前,廈大所在的演武場是廈門南端一處荒僻的海角之地,曾是廈門島抵御外敵的練兵之地。清朝初年,鄭成功曾在這里屯兵訓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演武場一帶又成為清軍的布防重地;1841年,廈門軍民曾在這里抗擊過英國侵略者的戰(zhàn)艦……幾經變換,最終成為一片荒冢墓地。
不過,陳嘉庚偏偏就選中了這塊荒涼之地,毫不猶豫地將這里定為廈大的校址。不僅如此,他當時備受質疑,剛剛誕生的廈門大學,師生加起來不到120人,但陳嘉庚一下子要了2000多畝土地。
紀錄片也從陳嘉庚晚年親筆撰寫的《南僑回憶錄》里找到答案:當時陳嘉庚的腦中早已勾勒出未來改造完成后的模樣:“北雖高山,若開辟車路,建師生住宅,可作許多層級,由下而上,清爽美觀;至于東向方面,雖多阜陵起伏,然地勢不高,全面可以建筑,頗為適宜……”
在培養(yǎng)學生方面,陳嘉庚也早為廈門大學制訂好了長遠計劃,到第十五年,在校生要達到8500人。
后來的廈大,果然和陳嘉庚設計的一樣:北邊靠山建了凌峰教工宿舍,拾階而上,廈大學生的規(guī)模,的確需要2000多畝的土地。
為什么地處東南一隅的廈門島,
能吸引國內的知名學者來任教?
1926年10月10日,廈大國學研究院成立,在學術界文化界轟動一時,評論說“大有北大南移之勢”——放眼整個國學院的學術班底,是一連串即使在今天也難掩光輝的名字:語言學家沈兼士、文學家林語堂、史學家顧頡剛……
一直以來,很多人有疑問:廈大創(chuàng)辦初期,為什么地處東南一隅的廈門島能吸引到那么多國內知名學者?
廈大人文學院教授朱水涌在紀錄片里舉了一個例子,顧頡剛在北京大學的時候,他是一個剛剛升起的史學界新星,他在北京大學工資是50大洋,他到廈大后,廈大給他的工資是150大洋,后來又聘他為研究院的教授,給他的工資是200大洋。
換句話說,廈大當時給出的工資是當時中國各大學府的最高水準,將錢花到了刀刃上,這使得一批批知名的教授學者應邀而來,真正使得群賢樓內“群賢畢至”。
?。ㄓ浾?佘崢 根據《陳嘉庚與百年廈大》整理)
【預告】
今明繼續(xù)看《陳嘉庚與百年廈大》
時間
3月31日20時
4月1日 20時
頻道
CCTV-4
《國家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