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2月5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據中國科協(xié)日前發(fā)布的“十三五”末期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廈門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14.4%,位列全省第一。這一成績是廈門繼“十二五”后,再獲全省第一,標志著我市科普事業(yè)發(fā)展再上新臺階,為更高水平建設“兩高兩化”城市夯實人力資源支撐。
中國科協(xié)于2020年4月至10月組織開展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總結評估《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的實施情況。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10.56%,福建省公民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1.51%。
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應用其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公民科學素質超過10%,意味著具備建設創(chuàng)新型城市科技人力資源基礎。
“十三五”期間,我市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納入全方位推動廈門高質量發(fā)展超越、建設“兩高兩化”城市等中心工作,堅持鍛長板與補短板齊頭并進,夯根基和強供給相結合,不僅圓滿完成各項目標任務,而且比“十二五”末期的10.2%提高4.2個百分點。
科普信息化是我市科普工作的一大亮點。“十三五”以來,我市以信息化為抓手,通過微信推送、建設科普e站等信息化手段,大力提升科普供給水平。在2020年福建省全民科學素質網絡競賽活動中,我市參與該競賽的人數超54萬人,位列全省第一,市科協(xié)獲評市級優(yōu)秀組織單位,全市六個區(qū)均被評為區(qū)縣級優(yōu)秀組織單位。
農村、農民是基層科普工作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據“十二五”數據顯示,我市農村居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低于福建省總體水平。對此,我市深入實施基層科普工作計劃,立足農村實際補短板、攻難點,強力組織“科普惠農”系列活動千余場次,著力推動科普活動向農村延伸。創(chuàng)新開展“愛心廈門·志愿助農”行動,建立農業(yè)技術指導員隊伍、農業(yè)發(fā)展輔導員隊伍、農村科普宣傳員隊伍、涉農法律服務員隊伍等“四員”隊伍,推動農業(yè)農村農民科技需求的供需對接,提高我市農村居民科學素質。(記者 林露虹 陳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