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廈門市博物館展出的——
“財神道——中國傳統(tǒng)財富文化展”
是國內(nèi)目前為止最為系統(tǒng)展示財神起源、發(fā)展,最為詳盡闡釋財神信仰和財神文化的臨時展覽。
【展期】2020年12月31日至2021年3月31日
用文物呈現(xiàn)傳統(tǒng)財神形象和財富符號,講述中國財神故事,傳播“取財有道、用財有道”的財富精神,弘揚中國傳統(tǒng)財富文化。
接下來幾期,
讓我們跟隨策展人一道
走進財神世界,細品“財神道”。
牛年行大運
財神,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很多人都有拜財神的經(jīng)歷。然而,財神究竟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為什么會出現(xiàn)?“財神道”第一部分“財神起源”將給出答案。
財,人所寶也
《說文解字》對“財”的解釋是“人所寶也”,即人們都喜歡、珍愛的東西。
追求財富是人的本能,從財富產(chǎn)生之日起,就有了人對財富的向往和追求。財神出現(xiàn)的內(nèi)在動因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財神出現(xiàn)之前,
人們會借助搖錢樹、瓦當、銅鏡等物,
以及占卜、祈愿、祭祀等方式,
寄托對財富的渴求。
若要選擇一種最能代表財富的載體,非錢幣莫屬。
中國古錢幣流傳之久、形制之繁、種類之多、藝術之精,世所罕見。
此處展示了自春秋至民國的歷代貨幣文物,其中最令人矚目的要數(shù)中國財稅博物館的南宋金葉子、金鋌。
南宋金葉子
長7厘米,單頁寬3.7厘米,重40克。
“鐵線巷陳二郎十分金”金葉子系純金制成,薄如紙張,形似書頁,此件折疊成10頁,重40克,每頁長7厘米,寬3.7厘米,四角都有“鐵線巷”戳記,中間有“陳二郎十分金”戳記。金葉子的鑄造由政府指定的工匠或店鋪來完成,為保證金子的成色和重量,不僅對金葉子的規(guī)格有嚴格要求,而且還規(guī)定必須刻上匠名或鋪名及金子的成色,有些甚至還要求刻上監(jiān)鑄官員的姓名和職務等。金葉子一般不作于市場商品交易,實際使用時要將其兌換成銅錢。
南宋金鋌
長12厘米,寬1.3厘米,厚0.2厘米,重40克。
金鋌為純金制成,兩端各鈐有“十分金”,中間鈐有“韓四郎”、“十分金”字樣。南宋政府對黃金貨幣管理非常嚴格,對金鋌規(guī)格有統(tǒng)一的要求,并規(guī)定在金鋌上鈐刻匠名或鋪,有些甚至還要求刻上監(jiān)鑄官員的姓名和職務等。出土的南宋金鋌完整的大多為長12厘米,寬1.2厘米,厚0.1厘米,重40克,其重量與一張完整的金葉子相當。
唐開元金幣
規(guī)格:直徑2.6厘米,厚0.1厘米,重3克。
中國財稅博物館藏有唐代開元通寶金幣三枚,此為其一。此類金幣主要用于賞賜而非實用貨幣。開元金幣仿制“開元通寶”銅錢。“開元通寶”錢的制作具有劃時代意義。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開鑄“開元通寶”錢,此后,中國的幣制正式脫離以重量為名的銖兩體系而發(fā)展為通寶幣制,成為唐以后歷朝的鑄幣標準,沿襲近1300年。
財神,應運而生
北宋時期,商品經(jīng)濟空前繁榮,財門、財馬順勢而生,這是財神的雛形。
展覽用一幅“活起來”的《清明上河圖》展示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繁榮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財門、財馬是財神的雛形,它們的出現(xiàn)與宋代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息息相關。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以及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就有關于財門、財馬的記錄。
《東京夢華錄》是一本記述北宋都城汴京風土人情的著作,卷十二“十二月”條云:“近歲節(jié)市井皆賣門神、鐘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由此可見,“財門”作為年畫主題,在北宋已十分流行。
南宋人吳自牧《夢梁錄》卷六“十二月”條云:“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紙馬鋪印鐘馗、財馬、回頭馬等,饋與主顧。”
“財馬”、就是后世民間在年節(jié)期間,用黃紙印制的財神畫像。“財神紙馬”是財神的雛形,可以說是財神出現(xiàn)的標志。
明清時期,隨著《封神演義》《三國演義》等話本小說的廣泛傳播,財神形象日益深入人心,不斷演化,久而久之形成龐大的財神體系。
以上,就是廈博《財神道》展覽
體現(xiàn)出來的一些中國傳統(tǒng)財富文化
豪展好兆頭
趕緊來廈博
讓新的一年
財氣滿滿、財源滾滾、財運亨通!
來源:廈門市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