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天儀”
歷時2年研發(fā)復原 可直觀展現(xiàn)日夜星辰之變化
昨日,全球首座1:1復制還原的“假天儀”亮相同安區(qū)科技館。據(jù)史料記載,它“大如人體,人居其中,有如籠象。因星鑿竅,如星以備。激輪旋轉之勢,中星、昏、曉(晚),應時皆見于竅中”。“假天儀”是蘇頌等人研制的天文力作,也可以說是近代天象儀的祖先。據(jù)了解,一般的渾象(表現(xiàn)天體運動的演示儀器),大都是人站在儀器外看。這有利于計算坐標和觀察星空,但對于象征天穹來說,還不夠形象逼真。因此,蘇頌、韓公廉主持研制了“假天儀”。它在球面相應于天空星象的位置鑿有小孔,人進到其中,就可以看到點點光亮如天上繁星,轉動球體,還可直觀感受日夜星辰之變化。
同安區(qū)科技館館長高水滿介紹,館內的“假天儀”根據(jù)圖紙進行復原,研發(fā)制作歷時2年,零部件都是純手工制作的。“這臺‘假天儀’引入了現(xiàn)代科技元素,可以快速演示,讓人們在短時間內更快、更直觀地看到日夜星辰之變化。”高水滿說。儀器的復原,還能讓市民游客更深刻地了解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為弘揚中華文化、向世界展示華夏文明的魅力構建平臺。
作為紀念蘇頌誕辰1000周年活動的配套項目,今后,復制還原版的“假天儀”也將作為同安區(qū)科技館的常設展項,供市民游客體驗。
蘇頌公園
來“戶外博物館”領略濃濃的蘇頌文化和精神
據(jù)介紹,蘇頌公園是同安區(qū)首座以歷史名人命名的公園,于今年5月完成改造提升。此次改造提升以“戶外博物館”為營造理念,以體現(xiàn)蘇頌成就的“人生軸”和“科技軸”為主線,凸顯公園主題,增強其科普性。“科技軸”連接蘇頌公園入口和水運儀象臺,主要展示蘇頌在科技方面的成就。景觀巧妙融入筆墨紙硯概念,利用閩南紅磚、形如“紙卷”的黑色花崗巖、鏡面水池等要素,營造簡潔大氣的氛圍。通過閱讀花崗巖上的文字,市民游客還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的部件和運行原理。“人生軸”以園區(qū)制高點——“洗墨池”和旱溪為依托,介紹蘇頌出生、入仕、編撰《本草圖經(jīng)》等重要人生節(jié)點。“洗墨池”水緩緩流入由花崗巖塑造的旱溪。旱溪采用當代藝術裝置手法,提煉宋代著名藝術家對水文的描繪,并將其刻于溪岸邊,以水的精神來反映蘇頌或潤物無聲、或波瀾壯闊的一生。溪中,形如墨滴的黑色磨光石上則刻有摘自《本草圖經(jīng)》的中草藥圖譜和文字介紹。
改造后的蘇頌公園主題更鮮明、環(huán)境更通透、設施也更完善。市民游客前來時,不僅能從蘇頌的“人生軸”“科技軸”中領略到濃濃的蘇頌文化、蘇頌精神,也能從疏林草地、濱水休閑空間、兒童娛樂區(qū)中收獲滿滿的幸福感、獲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