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絮】
西安碑林博物館和歙縣非遺展區(qū)
拓片錘墨齊登場 非遺文化引圍觀
拓片、剪紙、錘墨……本屆藝博會一批優(yōu)秀文房展商帶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展示,精妙的技藝吸引許多市民圍觀互動。
在“石墨攜華”西安碑林名碑拓片展上,西安碑林博物館的一名拓工師傅一手拿拓包,一手拿拓板,拍一拍,《蘭亭集序》的碑刻拓片初現(xiàn)雛形。記者了解到,這名拓工師傅才20歲出頭。“我們博物館共有十幾名拓工師傅,既有從業(yè)30多年的老師傅,也有剛領(lǐng)證上崗的年輕人。”工作人員介紹,碑刻文物十分珍貴,因此,博物館對拓工師傅的技藝要求很高,每位拓工師傅要培訓一兩年才能上手。藝博會上,西安碑林博物館還首次帶來中國首部石質(zhì)“教科書”《開成石經(jīng)》的部分拓片,讓市民一飽眼福。
在歙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展區(qū),松煙墨在老師傅的一次次錘打中越發(fā)沉香。“每塊墨都要經(jīng)歷200多次的錘打。”老師傅說完,將錘打后的墨放在天平上稱足37克,再放入模具中,用木板重壓。“接下來,這塊墨得風干6個月左右,才能成型。”老師傅介紹,歙縣的制墨工藝有數(shù)百年歷史,如今仍采用手工打造。普通的墨會加入麝香、牛皮、冰片等材料,好一點的墨還會加入金箔、驢膠。
(記者 林路然)
榮寶齋和天津楊柳青畫社
首次亮相展會 展現(xiàn)復制絕技
現(xiàn)代人用數(shù)碼掃描和3D打印技術(shù)復制名畫,古人除了臨摹,還使用木版水印。今年,擁有這項復制絕技的百年老字號榮寶齋和天津楊柳青畫社首次亮相藝博會,帶來多幅精美絕倫的作品。
“我們先把刻有圖案的木版刷潤、上色,再將宣紙覆蓋到木版上進行水印。”天津楊柳青畫社木版水印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惠萍介紹,木版水印技藝由雕版印刷術(shù)演變而來,需要師傅研究原畫真跡后,用同樣的紙、同樣的筆、同樣的彩繪方式,通過勾、刻、印、裱四個步驟完成。有的原畫真跡太過龐大,則需要成百上千塊木版操作。在展會現(xiàn)場,天津楊柳青畫社還帶來木版年畫精品和文創(chuàng)產(chǎn)品。
在榮寶齋的展區(qū),20多幅木版水印畫和16幅簽約藝術(shù)家的作品交相輝映,展現(xiàn)中國繪畫藝術(shù)的博大精深和傳承延綿。值得一提的是,榮寶齋出品的《千里江山圖》和《清明上河圖》清院本的復制品也亮相展會,彰顯出“下真跡一等”的精湛技藝。
(記者 林路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