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珍品 臺海遺墨
廈門市博物館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一個博物院就是一個大學校。要把凝結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指示的同時,堅持致力于閩臺兩岸珍貴文物的收藏、保護、研究和陳列。
“臺海遺墨”系列甄選館藏的閩籍或活躍于閩臺兩地的書畫家作品,進一步解讀作品內(nèi)涵,“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帶來美的享受和藝術熏陶,帶來閩臺一家親的歷史啟迪。
清末民國
林嘉工筆設色《竹林七賢圖》大中堂
——————————————
作品賞析
此幅作品為絹本 縱137厘米,橫52厘米。
四幅工筆中用筆流暢,設色清雅,構圖飽滿,給人清新淡雅、精致細膩的視圖感觀,凸顯花與鳥的主角特色,通過色彩的創(chuàng)造賦予景物以動感,展現(xiàn)了荷花蘆葦在風中搖曳,鸚鵡在啄食的動態(tài)感。他還善于巧妙安排虛實,山石、陸地通過顏色深淺,應用點染、烘托、背襯等技術手法,表現(xiàn)出空靈的意境,使畫面有緊有松,有淡有濃,富有節(jié)奏。為林嘉至佳之作。
竹林七賢是三國魏時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的合稱。成名年代較“建安七子”晚一些。竹林七賢之名的由來,目前還存在爭議。傳統(tǒng)說法認為這七位名人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修武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這種說法見于《晉書•嵇康傳》《世說新語•任誕》。而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認為,竹林七賢之地并沒有產(chǎn)竹林,‘竹林’之辭,源于西晉末年,佛教僧徒比附內(nèi)典、外書的‘格義’風氣盛行,乃托天竺‘竹林精舍’之名,加于‘七賢’之上,成‘竹林七賢’。其意義與東漢末年“三君”“八俊”等同。
在中國繪畫史上,“竹林七賢”是一個重要題材。從東晉到元明,以“竹林七賢”為題材作畫的人很多,像顧愷之、戴逵、陸探微、宗炳、毛惠遠、韋鑒、常粲、支仲元、石恪、趙孟頫、仇英等名畫家都創(chuàng)作過它。世人稱這一題材的繪畫為“七賢圖”或“七賢畫”。
作者簡介
林嘉(1874—1939),字咸甫、瑞亭,號漢仙、東山漁子,福建詔安人。清末民初畫家。
來源:廈門市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