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從廈門走向世界
從廈大馬來西亞分校到“嘉庚號”科考船,打開的是一扇又一扇讓世界了解廈大、了解廈門的窗口。廈大和廈門已經是相依而行,共生共榮
幾年前,廈大開始在馬來西亞建設一所功能齊全的國際大學,最終將馬來西亞鄉(xiāng)村地區(qū)從棕櫚樹和放牛牧場轉變成最先進的教育設施,并且配有游泳池和網球場。這是中國知名大學在海外全資設立的、擁有獨立校園的第一所海外分校。
廈大馬來西亞分校在2016年開辦,去年有了第一屆本科畢業(yè)生,引發(fā)廣泛關注。廈大對外發(fā)布消息說,廈大之所以到馬來西亞辦分校,是因為校主陳嘉庚早年在馬來西亞生活——把廈門大學的教育事業(yè)帶回其締造者起步的地方,“我們認為這具有歷史意義”。
廈大馬來西亞分校的意義在后來凸顯:它被認為是中國更廣泛地推動全球影響力——也就是中國“走出去”戰(zhàn)略的一部分。
在廈大馬來西亞分校開辦后的一年,2017年4月1日,廈大進行了一次網絡直播:廈大自己建造的科考船從廣州造船廠抵達廈門,當天中午11:39左右,它途經廈大白城海域,遙望廈大,向校主陳嘉庚致敬,這艘世界頂級科考船以“嘉庚”命名;藍色的船身上寫著英文字母“TAN KAH KEE”,這是“陳嘉庚”的廈門話讀音。
當天,很多廈大學生和老師在演武大橋觀景平臺上,看著“嘉庚號”科考船從廈大面前的大海緩緩駛過,有人拍下了始終矗立在廈大群賢樓前的陳嘉庚雕像與海面上科考船同框的畫面,深情留言“校主與我們一同見證了”。
他應該是知道那個歷史典故的——1921年,陳嘉庚建造廈門大學第一批校舍群賢樓,他把五棟樓設計為一字排開,為的是“要能讓外國的輪船來往廈門港時,能從海上一眼看到一所壯觀的學府”。
96年后,陳嘉庚所創(chuàng)辦的廈大自己建造的科考船,從廈大面前的大海駛過。“嘉庚號”是國內綜合性大學中第一艘科考船,也是我國第一艘由高校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科考船。它可以抵達所有的無冰海洋區(qū),將使廈大的海洋研究從臺灣海峽、廈門港灣走向深海大洋。
“嘉庚號”不僅“游”過廈大,去年,它首次駛向馬來西亞,當年8月15日傍晚成功靠港馬來西亞——校主陳嘉庚當年事業(yè)起步的地方。之后幾天,科考船面向馬來西亞社會公眾開放,后者登船了解海洋,了解廈大、廈門以及陳嘉庚。
這種幾十年后的校地回饋讓人回味無窮。
從廈門走向世界的,不僅僅有“嘉庚號”。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廈大教授夏寧邵團隊用了49天時間研制出全球首個總抗體檢測試劑盒,在第一時間應用于國內外疫情防控工作。迄今為止,廈大研發(fā)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已在全球7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疫情防控中得到大量應用,在丹麥、荷蘭、奧地利、比利時、捷克等國以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多次各國新冠病毒抗體試劑性能對比中均得到最優(yōu)評價,甚至被比利時權威媒體比喻為新冠病毒試劑中的“勞斯萊斯”,成為中國以高品質科技產品助力全球抗疫的杰出代表。
如果說過去幾十年里,廈門大學和廈門有著“生于斯、長于斯”的校地情緣,那么,從某種意義上,廈大馬來西亞分校、“嘉庚號”科考船、廈大科學家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等帶給人們的啟示是,廈大和廈門已經是相依而行走向世界,就像魚兒離不開水一樣,共生共榮,與有榮焉。
自強不息,止于至善。
(文/記者 江曙曜 許若鯤 蔡志成 佘 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