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非遺溯源
往來出入之勢,規(guī)模舞走。
魚龍變化奪真,功藝如神。
——《夢粱錄》

木偶戲
中國傳統(tǒng)藝術之一
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
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
“源于晉,興于宋,盛于明”
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
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表演時,演員在幕后一邊操縱木偶
一邊演唱,并配以音樂
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
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
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而福建閩南地區(qū)的木偶戲
便是以“布袋木偶”著稱
方寸小舞臺,掌上大乾坤

莊晏紅
著名布袋木偶戲藝術家,曾獲得全國木偶戲“金猴獎”最佳表演獎以及中國民間文化最高獎“山花獎”。創(chuàng)辦了“廈門市弘晏莊木偶皮影戲傳習中心”“弘晏莊木偶藝術館”,成為廈門閩南文化的一張名片,還積極推動“閩南文化布袋戲進學校”公益活動,向世界展現廈門布袋木偶藝術之大美。
2006年,布袋木偶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福建木偶戲人才培養(yǎng)計劃”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優(yōu)秀實踐名冊;
2019年,廈門布袋木偶戲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廈門“木偶世家”三代人
上至七旬老人,下至“00后”孫女
都將“掌上乾坤”的藝術木偶戲
當作一生摯愛
守藝絕技,傳承匠心

▲國家級非遺項目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莊陳華
莊晏紅的父親莊陳華
是國家一級演員、木偶表演藝術家
國家級非遺項目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
今年76歲的他
見證了布袋木偶戲的發(fā)展
作為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布袋木偶戲演員
他攻克了布袋木偶腳步
動作僵硬難看的難題
模仿人腿構造,利用竹板分別制成
大、小腿,中間以關節(jié)連接
使之能夠完成伸、展、彎、曲等動作
創(chuàng)造出這個“由下而上”的
“拉線”新操縱技術“關節(jié)腿”
他獨有的“丑角步法”
不僅演活了丑角
形成了自己的一套
布袋戲丑角表演程式
獨特的莊氏表演派別也為
布袋木偶表演藝術創(chuàng)造了新的藝術境界
當前布袋木偶戲的丑角表演都受到他的影響

莊家第三代木偶戲傳承人
莊晏紅的女兒詹皓晶
三四歲就隨外公和母親到處演出
大到為國家領導人表演
小到在街頭巷尾、農村演出
她見過木偶戲藝術的輝煌
了解民間藝術家的艱辛
并受到了良好的藝術熏陶
赴美留學期間
她接觸了許多中西方劇種表演
參加了國家藝術基金
皮影戲工藝與創(chuàng)作培養(yǎng)工程
從中為布袋木偶戲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尋找靈感
小小年紀,還登上了央視英語頻道
用英文娓娓道來布袋木偶戲的表演技巧
制作工藝、歷史背景
到一家三代人的傳承故事
她將這一閩南絕技介紹給了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