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掃碼閱讀更多內(nèi)容
臺海網(wǎng)10月15日訊(海峽導(dǎo)報記者 崔曉旭 曾宇姍/文 常海軍 沈威/圖 通訊員 夏思萱)一條3分47秒的短視頻,戲說廈門歷史,國慶假期在朋友圈中流傳開來。
視頻中,一男子身穿白T恤,手握保溫杯,侃侃而談,上演單人脫口秀:因地形輪廓像一只白鷺,所以廈門叫鷺島;清朝時,廈門行政級別就是個村;廈門“地小官大衙門多”,衙門多在城外,因為城小裝不下……
現(xiàn)場圍觀群眾,有人疑問連連,有人拍手叫好。殊不知,脫口秀背后,是一連串誤讀。
種種疑問,似懂非懂。昨天,記者邀請廈門文史專家學(xué)者,正解這段短視頻背后的廈門歷史。
1 廈門島叫鷺島,因地形輪廓是一只白鷺?
●觀點:廈門叫鷺島的時候,島上壓根就沒有白鷺,不管是《鷺江志》還是《同安縣志》,雖然記載了很多鳥,唯獨沒有鷺鳥。那怎么還叫鷺島呢?因為廈門島的圖形原來就是一只白鷺。
●正解:白鷺,是一種鳥。鷺島之名由來,并非地形,硬塞入史實,實屬牽強。
鷺島命名由來,不外有二。
第一種說法:白鷺銜嘉禾
其一,與鳥有關(guān),因白鷺命名。很早以前,一群白鷺,叼著種子,飛來荒島。從此,這里開了花,長了水稻,人們遷居于此。至于早到多久,彭一萬說,這無從考證。
另一種說法,郭坤聰研究史料給出??脊虐l(fā)現(xiàn),早在三四千年前,人類生活于此,生活軌跡引來白鷺,棲息在相思樹和紅樹林。
龔潔比較認可“鷺鳥說”。廈門別稱“鷺島”、舊稱“嘉禾嶼”的由來,在《廈門志》中有所記載:“宋太平興國年間,白鷺銜來嘉禾,一莖數(shù)穗。”
“廈門早時便有白鷺,廈門著名‘二十四景’之一‘白鶴下田’,‘白鶴’就是白鷺;早時廈門城內(nèi)的提督衙、中府衙和小走馬路的榕林里,都有白鷺棲息著……”
時至今日,廈門仍能看到以“白鷺銜嘉禾”為原形進行的創(chuàng)作,比如廈門大橋的“白鷺銜嘉禾”的雕塑。
第二種說法:想象中的動物命名
第二種說法,得到文史界普遍認同。
廈門周邊,小島諸多,名字都和動物有關(guān)。比如,貓嶼、象嶼、大兔嶼、猴嶼、龜嶼、雞嶼,還有變遷成路名的鳳嶼、曾被稱為五龍嶼的鼓浪嶼……可猴嶼不像猴,象嶼不像象,貓嶼也不像貓,它們的命名,并非象形。何丙仲說,只是老百姓用見到過的或者想象中的動物命名,時間久了,就固定下來,如此而已。
至于鷺島的名字何時有的?各方說法不一。“銀城,鷺島民物富庶,山海雄奇”,宋朝張翥與朱熹同游金榜山,《嘉禾風(fēng)物志》里如此記錄。郭坤聰認為,鷺島一說,從宋朝就有了。
這一觀點,學(xué)術(shù)界也有不同聲音。
明代詩人池顯方冬游洪濟山,賦詩一首“洲形果小如飛鷺”。意思是說,他站在山頂遠眺,廈門雖小,卻似一只飛翔的白鷺。彭一萬認為,以“鷺島”作為廈門正式的別稱,出現(xiàn)在明朝,并有鷺江、鷺嶼、鷺門等別稱。明朝中期的傅鑰就自號“鷺門山人”。
2 清朝時,廈門行政級別就是個村?
●觀點:廈門市政府的位置原來是海,火車站前邊的廈禾路原來統(tǒng)統(tǒng)都是海。廈門原來土地非常小,是泉州市同安縣廈門鄉(xiāng)?是廈門村。即使鼓浪嶼成為公共租界,廈門的行政級別就是個村。
●正解:廈門鄉(xiāng)?廈門村?聽起來,語氣調(diào)侃,甚是不妥,關(guān)鍵是錯。
視頻中所說的廈門村,郭坤聰認為指的是嘉禾里,也就是今天的廈門島。
清末,廈門級別并不高,行政級別屬于里。
什么是里?清代,縣級以下的建制層級為:縣-鄉(xiāng)-里-都-保-甲。
彼時廈門全稱的完整說法是,泉州府同安縣綏德鄉(xiāng)嘉禾里。同安縣共有3鄉(xiāng)9里21都,嘉禾里下轄4個都。
早在唐末,廈門就被稱為嘉禾里了,相當于現(xiàn)今“鄉(xiāng)”一級。也就是說,廈門作為鄉(xiāng)一級的地方行政單位存在了一千多年。
此后,嘉禾里歷經(jīng)幾次更名。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中左守御千戶所城,稱廈門城。明末,鄭成功將廈門改名思明州,設(shè)立知州,管著廈門、金門二島,廈門港有了雛形。
民國元年4月15日,思明州改名思明縣,1935年正式設(shè)立福建省廈門市。
3 衙門多在城外,因為廈門城小裝不下?
●觀點:廈門明朝就建城了,在中山路東頭,東邊公安局那個位置就是廈門城的位置,周長1400米,清朝時擴大到2000米。為啥不修大一點?再修修海里面去了。
過去同安縣官、泉州知府,從來不敢隨便到廈門島來。知道為啥嗎?廈門過去有句話:“地小官大衙門多”,雖然是個村,但管泉州的興泉永道在廈門島,福建水師提督衙門在廈門島,管臺灣的臺廈兵備道住在廈門島,閩海關(guān)也在廈門島,隨便一個都比他官大。
●正解:廈門城,是個封閉的方圓古城,有東西南北四個門。
東門名啟明(今華僑大廈東側(cè))、西門叫懷音(今大同路思明東路交界處)、南門叫洽德(今古城東路與古城西路交界處)、北門叫潢樞(今陳公祠堂旁)。
時至今日,唯有北門,可見殘影。
廈門城與廈門城市,在視頻中被混淆了。
彭一萬說,廈門城是一個軍事設(shè)施,周長425丈,與廈門城市概念不同。在這城里,有福建水師提督、興泉永道、閩海關(guān)廈門正口。“衙門多,且多在城外,因為廈門城小裝不下”這一觀點,郭坤聰直言,并沒有史料可以佐證。
記者短評
“想給游客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
剛剛過去的2019年國慶假期,廈門共接待國內(nèi)外游客255.62萬人次,實現(xiàn)旅游總收入32.24億元。來廈旅游的海內(nèi)外游客越來越多,大家都想了解到準確、有趣的歷史文化。事后,如果知道他們聽到的是文化“贗品”,情何以堪?
作為導(dǎo)游、作為義工,你們是傳播文化的使者,有義務(wù)讓游客聽到更真實的廈門歷史。這名男子宣傳廈門地方史的熱情,專家學(xué)者們給予肯定,但對于廈門歷史的介紹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想給游客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不說對廈門歷史倒背如流、如數(shù)家珍,至少要做到不錯解文化,讓游客了解真實的廈門,了解一個更高顏值高素質(zhì)的廈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