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春:用“舌尖”記錄城市的活色生香
 
 
廈門網(wǎng)訊 (海西晨報記者 林愛玲) 如果說范世高是通過文獻去研究廈門,兩岸飲食文化研究者、廈門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許曉春則通過“舌尖”探尋廈門的歷史。
“小時候廈門一位爺爺寄來一盒餡餅,是我對廈門最初也是最深的味道記憶。”許曉春笑道。
數(shù)年后,她來到廈門上大學。“車子駛?cè)胨济髂下?,兩邊高大的騎樓和市井味,混合著沙茶面、面線糊和花生湯的香氣,一下子涌了過來?,F(xiàn)在想來,這似乎預示著,此后的日子,我的青春歲月,人生的鮮花與淚水,包括我的筆尖和舌尖,將與這座海濱小城緊緊相連。”許曉春告訴記者。
2000年初,她開始撰寫有關(guān)老廈門、閩南文化的文章。2017年,許曉春有緣與著名文史專家洪卜仁先生共同合作完成三十萬字的《廈門飲食文化》,全面回溯百年來廈門飲食文化的流變和名菜、名廚、食俗,發(fā)現(xiàn)有很多閩南的老手藝、老物件甚至食物,有因時事變遷而消弭之虞,不由得多了一種緊迫感和責任感。
眼下,許曉春正全身心地投入“海絲”主題飲食文化的挖掘與閩臺古早味的推廣中。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作為廈門市有關(guān)部門、海滄區(qū)、廈門大學等的特約作者,參與及主筆一系列“海絲”美食文化主題作品及專著的寫作,對廈門島內(nèi)島外的人文歷史及商業(yè)老字號進行充分的梳理、考證和撰寫。
“美食是一個地方歷史和人文最活色生香的載體。”許曉春感慨,“食味在城市流動,城市在食味中浸潤,只要那份滋味在,城市總能活色生香———只要你懂得它的滋味,你就永遠會遇見它最好的芳華。”
讀者熱議
是“鷺鳥說”還是“島形說”?這些話題引起了讀者的熱議。
網(wǎng)友@坪:早期的地圖看起來確實像鳥,但我覺得古人的地理空間感較差,所以我不太認可“島形說”。我記得小時候大嶝有很多白鷺。所以,我認為“鷺鳥說”比較靠譜。
網(wǎng)友@福氣又安康:我覺得清朝人繪制的那張地圖越看越像一只鳥,筼筜港把“鳥翼”和“鳥身”分開來,所以我覺得“島形說”有幾分道理。
網(wǎng)友@小魚兒:不能是兩種說法都是正確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