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著輕機槍受閱
昂首經過天安門
日報離休干部蕭朝回憶參加1960年國慶慶典的難忘經歷

蕭朝(后排左二)在北京學習時和戰(zhàn)友的合影
臺海網9月29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當時,我們肩上扛著‘捷克式’輕機槍,齊步通過觀禮臺,毛主席就在臺上看著我們……”近日,雖然剛動完手術,身體還沒完全恢復,但作為1960年國慶慶典的參與者,回憶起當年的盛況,今年已85歲高齡的蕭朝馬上興奮起來。記憶猶如他當年作為電影放映員時放映的膠片般在腦中不斷回放,他向本報記者講述難忘的細節(jié)。
入選輕機槍方陣
位置離觀禮臺最近
蕭朝當時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政經專業(yè)本科生。人大需抽調200名基干民兵組成輕機槍方陣,蕭朝作為部隊調干生入選。“北大是步槍方陣,清華是重機槍,我們是輕機槍。”
1960年10月1日,蕭朝和同學們四時半就起床了,7時從學校出發(fā),“先坐32路公交車到動物園,再轉車到東單,到達時大概九時多。”談起那天的行程,蕭朝如數(shù)家珍。
當天上午10時,慶典正式開始。“我們輕機槍方陣是第二個出場,我身列前排右側首位,最靠近天安門觀禮臺的位置。”蕭朝說,當他們將輕機槍牢牢架在肩上,邁著整齊的步伐,昂首通過觀禮臺時,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頻頻向方陣揮手。雖然只有幾分鐘,但“一次受閱,終生難忘”,他這樣告訴記者。
訓練艱苦強度高 克服困難順利完成
說起當時慶典前的訓練,蕭朝的腦海里除了艱苦,就是一個字:餓!
“兩個窩窩頭,再加一碗白菜湯,這就是當時訓練時的日常飲食。”他告訴記者,那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糧、油、魚、肉等物資都憑票限量供應。為了給國家節(jié)省一些糧食,他還少報了自己的定量。“在困難面前,我們共產黨員要起到模范表率作用,能少吃一口飯為國家省下一斤糧,理所應當,義不容辭。”
“雖然叫輕機槍,但也有近10公斤重。”蕭朝對當時高強度的訓練記憶猶新。
“訓練是既苦又累,但我覺得這是一項光榮的使命!”說到激動處,蕭朝緊握拳頭、揮起右手說:“中國為什么能越來越強大?就是廣大人民群眾不怕苦、不怕難,一步步走向勝利!”
曾是廈門日報記者 用文字記錄城市變遷
蕭朝還擔任過人民解放軍電影放映員,經常帶著放映設備和電影拷貝前往全國各地,為一線部隊將士放映紅色影片。
“放電影也是很危險的。”蕭朝說,1955年解放一江山島時,他奉命前往,“耳邊就是隆隆炮聲,抬頭就能看見我軍的戰(zhàn)機從頭上飛向敵占島!”戰(zhàn)役結束,他所在的電影組隨即登島,為我軍首批登島部隊放映戰(zhàn)爭片,“將士們看得起勁,我也開心!”
1964年,蕭朝轉業(yè)到廈門日報做記者,用文字記錄下廈門從海防前哨到經濟特區(qū)的巨變。他曾訪問過“鼓浪嶼”號客輪,也見證了廈門大橋通車。他說:“廈門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國家的興旺發(fā)達息息相關。”
“希望在有生之年,我能實現(xiàn)兩個心愿:第一,解決臺灣問題,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第二,祝國家早日實現(xiàn)全面小康!”蕭朝說。

人物名片
蕭朝,85歲,湖南省宜章縣人。1949年8月,加入湘南游擊支隊。1953年8月,成為原公安第十九師政治部文化科電影組放映員。1960年,作為首都民兵師輕機槍方陣的一員,參加在天安門前舉行的國慶慶典。1964年4月轉業(yè)至廈門日報,歷任記者、主任記者,現(xiàn)居廈門。
心聲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70年來,我們的國家克服了多少困難險阻,經過了多少艱苦奮斗,一步步走來不容易,希望年輕人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為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