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汝回憶說,何厝小學的支前大隊之所以會在這一時期備受關(guān)注,得到團市委的重視并被命名,并作為全市少先隊員支前活動的典型,主要是因為他們當時地處炮擊前沿,支前活動相對較為危險;相比中學生而言,他們年齡更小,最大16歲,最小才12歲。除了縫補衣服、送水,修公路以外,何厝小學的“小八路”在炮火密集的陣地上還幫忙接電線,因此1958年8月部隊特制錦旗“小英雄志氣高,鞏固國防逞英豪”,“英雄小八路”由此得名。
在此激勵下,他們更加刻苦認真地學習知識,幫助解放軍也更有干勁了,部分隊員慢慢從“小八路”成長為“老八路”了。他們當中,大部分隊員學有所成,步入社會后在各行各業(yè)中頗有建樹,任職公安分局局長、教師、土地局工作等等。

何厝小學內(nèi)的戰(zhàn)斗機模型。廈門網(wǎng)記者沈偉彬攝
為了將“英雄小八路”集體的精神傳承下去,1995年8月23日,這群當年的“英雄小八路”在退休后,集體向市政府提出申請正式授予他們“英雄小八路”的榮譽稱號,以便于他們在退休后能發(fā)揮“活教材”作用,用鮮活的事跡,更好地教育下一代珍惜幸福生活,學習當年“廈門前線少年支前活動大隊”少先隊員們愛祖國、愛人民、不怕困難、頑強學習的精神,一代一代地將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精神傳承下去。
在英雄小八路精神的鼓舞下,他們中很多人退休后堅持參與公益活動,從事關(guān)心下一代工作。有的在學校擔任少先隊志愿輔導員、有的擔任展館講解員。他們還時常被邀請到機關(guān)、學校、部隊進行講座,為教育下一代義務奉獻。“英雄小八路的經(jīng)歷是集體的榮譽,更是我們一生的寶貴財富,將這份愛國愛家、艱苦奮斗的精神傳承下去,是我們最大的心愿。”何明全發(fā)自內(nèi)心地說。在這個英雄楷模集體的熏陶之下,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以此為榜樣,將英雄小八路精神傳承發(fā)揚,爭當優(yōu)秀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
2001年,“英雄小八路”紀念館在何厝小學落成,從開館第一天起,曾經(jīng)是何厝小學老師的何佳汝就主動擔任起紀念館的講解員來,當年的那段戰(zhàn)爭歷史、“英雄小八路”的成長歷程、隊歌誕生紀實,以及新一代小八路的成長……從開館的那一天起,何佳汝就堅持上班,即使休息時間,只要有人打電話說想?yún)⒂^,她就會從家里趕到紀念館。“一天不到學校,不做點事,我心里就覺得癢癢的,我早把學校當成我的家。”這位在孩子眼中和藹可親的何奶奶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