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家別墅歷經九十載風雨 風采依舊
鼓浪嶼復興路94號,有一棟三層紅磚別墅,雖歷經九十多年風雨,但風采依舊、艷麗如初。
這棟別墅為白家白瑞安的小兒子白護衛(wèi)所有,土地是早年白家分家時所得,在頂鹿耳礁土名鬼仔石洋樓前地一段。“1915年白家分家產時,白護衛(wèi)分得了萃經堂印務公司、福建藥房、福州電燈公司、通濟錢莊等股票,還有就是頂鹿耳礁這塊空地。”龔老說。
這棟別墅由白護衛(wèi)親自設計,許春草營造公司建造,于1928年建成。別墅為歐式,正面為拱券寬廊,拱腳、拱心石頗為規(guī)整,有美國元素,布局相對自由,又有中國傳統(tǒng)建筑元素,別墅使用的紅磚以及券廊的花崗石壓條和琉璃瓶件等,均為閩南本地產品。
有意思的是,在樓側還建了一架水泥樓梯直達三樓。“抗戰(zhàn)期間,別墅用于出租,白護衛(wèi)的妻子魏美瓊為使二樓、三樓的租戶進出方便,互不干擾,特別在側面修了樓梯,以便獨立出入。”龔老說,“那時,他們全家則住到安海路48號親戚家里。”
知名家族出身印刷世家 上有四兄長
龔老介紹,在清末民初,白氏家族是鼓浪嶼上的一戶知名家族。白護衛(wèi)出身印刷世家,先祖白拱照于清乾隆庚申(1740年)前后,從安溪來到廈門,經五代傳承至白瑞安。
白瑞安生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起先以刷金銀箔和刻字為業(yè),在廈門思明西路二十四崎開設“瑞記書店”,兼營印字作坊,刊印《三字經》、《千字文》等兒童啟蒙讀物出售。此后遷到鼓浪嶼鹿耳礁(今復興路15號),易名“萃經堂”,除繼續(xù)印售兒童識字課本外,主要為基督教會印刷閩南語羅馬拼音的圣經、圣詩,以及《廈語注音字典》等,白家也由信佛改信基督。白瑞安先后被選為新街禮拜堂的執(zhí)事、長老,1904年因病去世,享年73歲,留下五子四女一個大家庭。
白瑞安去世后,由長房長子白登弼接掌父業(yè),繼續(xù)經營萃經堂印務。白登弼接掌白家產業(yè)后極為努力,業(yè)務不斷發(fā)展,除雇請伙計外,全家均參加勞作,把萃經堂經營得有聲有色。
1915年元月,白瑞安妻歐陽氏主持分家,并立鬮書存照。要求各房各掌各業(yè),雖分業(yè)有多寡之別,但無厚薄之心,兄弟都是骨肉至親,仍應相敬相愛,守道營業(yè),以顯祖榮宗,歷世罔替。
白護衛(wèi)有四個哥哥,大哥白登弼于1914年由于勞累過度而逝世,年僅44歲;二哥登庸也早逝,有女無子,亦無承祧;三哥萌芽赴菲律賓做牧師,1926年去世;四哥貴德則下南洋到了檳椰嶼當校長。
“學霸”參戰(zhàn) 中斷留美學業(yè) 只身赴歐戰(zhàn)場
“白護衛(wèi)1886年生于鼓浪嶼,從小就在萃經堂參與揀字排版等印刷業(yè)務。小學、中學都在鼓浪嶼教會學校念書,潯源書院畢業(yè),考入唐山路礦學堂,與竺可楨、茅以升、黃萬里等為校友。”龔老說,用現在的話來講,白護衛(wèi)可是名副其實的“學霸”。
1917年,白護衛(wèi)考入美國斯坦福大學土木工程系,并成為該校學生俱樂部成員。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時,他正在大學讀書。“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自己的祖國已經成為協約國,中國曾派勞工赴歐參戰(zhàn),白護衛(wèi)得知后激情高漲,毅然選擇中斷學業(yè),投筆從戎。”龔老說。
從美國到英國利物浦,要穿過大半個地球,白護衛(wèi)只身一人,搭乘從智利開往英國的“墨西哥號”赴歐參戰(zhàn)。
龔老查證史料得知,“墨西哥號”途經秘魯,穿過剛通航的巴拿馬運河,到達美國東海岸的 NEWPORT NEWS港,白護衛(wèi)就從這里登船赴歐,到達英國利物浦參加“一戰(zhàn)”的后勤服務。據悉,他也是目前已知廈門鼓浪嶼人參加“一戰(zhàn)”的唯一一人。
“當時參加一戰(zhàn)的中國人多為處于社會底層的華工,像白護衛(wèi)這樣的留美知識分子少之又少。”龔老說。
戰(zhàn)后歸鄉(xiāng)鼓浪嶼完婚參與“廈汕公路”建設
“一戰(zhàn)”結束后,白護衛(wèi)又在歐洲游歷了兩年,直到1920年,才從法國勒阿弗爾港到達紐約,重返斯坦福大學完成學業(yè)。他在學習期間,還發(fā)明了蹼泳的腳蹼,至今全世界游泳界仍在使用。
1924年,白護衛(wèi)從美國回到鼓浪嶼完婚。“那時,沒有婚房,白護衛(wèi)就暫居姐姐白既然、姐夫周壽卿的晃巖路35號別墅里,他的伴郎就是親侄白施恩。”龔老說,婚后他帶著新娘魏美瓊赴汕頭,參與“廈汕公路”的設計建設。從20世紀30年代起,白護衛(wèi)就職于香港淘化公司。
1946年,白護衛(wèi)回到闊別十多年的家鄉(xiāng)鼓浪嶼,他一生酷愛游泳,但就在這年夏天,他不顧風浪到港仔后下海游泳時,突發(fā)心臟病去世,終年60歲。
如今,白護衛(wèi)的后人還住在別墅里,兒孫們對別墅一往情深,準備重修后,謀劃將其作為博物館搞藝術展出,讓登鼓的游人既能領略鼓浪嶼老別墅瑰麗的建筑藝術,又能品鑒新時代藝術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