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環(huán)島路的李煥之雕像。(姚凡 攝)
臺海網1月27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抗戰(zhàn)的烽煙中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在音樂大師冼星海的指導下,開啟了音樂創(chuàng)作新篇章,用音樂為新中國的誕生及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1960年他倡議創(chuàng)建了中央民族樂團并擔任團長,1985年當選為中國音協(xié)主席;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編寫的和聲和管弦樂隊配器,以及鋼琴伴奏譜,經過周恩來總理批準成為正式版本,傳遍世界;他曾經創(chuàng)作譜曲的歌曲《社會主義好》,以激昂的旋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團結奮斗;他創(chuàng)作譜曲的管弦樂曲《春節(jié)序曲》,成了各個節(jié)慶和每年全國春晚前必奏的曲目,傳遍千家萬戶,給中華大地帶來了喜慶和歡樂。他是李煥之,今年是他100周年誕辰。這樣的一位音樂大師,與廈門有著不解之緣。
第一部音樂作品誕生于廈門
李煥之因父親英年早逝,1930年(時年11歲)隨母親從出生地香港回到福建故鄉(xiāng),定居廈門,先后就讀于廈門竟存小學、雙十中學。他幼年時期受家庭影響,經常接觸廣東、閩南民間戲曲及說唱音樂,如粵劇、歌仔戲、南音等,又在基督教會的唱詩班學唱圣詩和歐美通俗歌曲,學習彈奏風琴等,漸漸愛上音樂。
進入中學時代,李煥之廣泛搜集閱讀文學作品,魯迅、郭沫若、巴金、冰心等作家的文章對他影響很大;他積極尋找學習各種音樂讀物,認真研讀豐子愷的《音樂入門》《生活與音樂》《世界大音樂家與名曲》等著作,積極參加學校銅管樂隊,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引發(fā)了創(chuàng)作激情。1935年(時年16歲)讀高中二年級時,為郭沫若的短篇小說《牧羊衰話》中的一句話所深深打動,即興譜曲創(chuàng)作了《牧羊衰歌》。這首曲子,展示了李煥之聰敏的音樂靈性,對音調的特殊組織才能,樸實無華、流暢自然的品性。李煥之在自傳中說,“這第一首歌只是一次即興創(chuàng)作,但從此我走上了音樂創(chuàng)作之路”。
后來,李煥之決心放棄讀完高中,去專門學習音樂,從此開始了他長達65年的音樂創(chuàng)作人生。可以說,廈門是李煥之音樂創(chuàng)作之路的起點。
曾積極參與廈門的抗戰(zhàn)
“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后,全國的抗日情緒高漲,正在廈門學習生活的青年李煥之,也積極投身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積極參加“廈門人民抗敵后援會”的活動。他滿懷著對侵略強盜的憤激之情,與詩人蒲風合作,創(chuàng)作了一首又一首抗日歌曲,如《慰勞前方弟兄歌》《咱們前進》《故鄉(xiāng)我們保衛(wèi)你》《廈門自唱》等等。這些愛國歌曲,像一團團火焰,不斷點燃著人民的抗日救亡熱情,推動廈門的抗日救亡運動不斷涌向高潮。后來,李煥之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求學并任教于魯迅藝術學院,師從音樂大師冼星海,繼續(xù)投身到火熱的抗日救亡斗爭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