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月22日訊 據廈門廣電網報道 外銷品,顧名思義就是出口到國外的產品。早在中古時期,中國的瓷器就開始出口到歐洲,在西方各國掀起了一股“中國風”。近日,市博物館推出了《海貿遺珍——清代廣州外銷藝術品展》,近百件做工精巧的外銷藝術品第一次和廈門市民們見面。
這些外銷藝術品造型精美、裝飾繁復,既有中國傳統(tǒng)的工藝特色,又體現精細典雅的歐洲裝飾風格。
廈門市博物館志愿者 陳韜:這些器形,大家參觀了之后都會覺得很奇怪,因為它們很多都是外國定制的,仿造外國的金銀器的器形來定制的;第二是從花紋上來看,外銷瓷的色彩相對比較華麗,比較迎合西方的要求和審美的需要。
隨著明清時期,歐洲各國對華貿易的發(fā)展,私人訂制的中國瓷器也逐漸成為時尚。眼前的這些瓷器被稱為“徽章瓷”或者“紋章瓷”,因為描繪有代表著家族或個人的徽章紋飾而得名。
市民:有種中西合璧的感覺,雖然看上去是青花瓷,但是上面的花紋不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的。
據了解,從1757年至1841年八十余年間,廣州以“一口通商”的獨特地位,成為東西方商品交流的重要門戶。這些具有濃厚中國色彩而又略帶歐洲藝術風格的外銷藝術品,濃縮了東西方藝術、工藝精華,自成一派,真實再現了18、19世紀輝煌的對外貿易歷史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社會景象。本次展覽將一直持續(xù)到2月25日,歡迎市民朋友們前往參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