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1月6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沈華鈴/文 常海軍/圖)廈門、金門都現存大量的紅磚建筑,是閩臺共有的文化象征。然而,因為缺乏建制化、體系化的完善保護,紅磚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害。
民盟界別活動小組準備提交《關于推動廈金紅磚建筑保護及聯合“申遺”的對策建議》的提案。提案認為,廈金兩地紅磚建筑應共同保護、聯合“申遺”。
現狀:紅磚建筑遭到損害
據了解,廈門地區(qū)現存紅磚建筑總計有966座。由于受到現代建筑的沖擊,以及缺乏建制化、體系化的完善保護,紅磚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面臨消失的危險。
目前,列入區(qū)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紅磚建筑僅38處。此外,廈門創(chuàng)新設立了涉臺文物古跡保護,其中涉及紅磚建筑的文保單位計49處,占涉臺文物古跡總量的55.7%。大量沒有列入保護名單的紅磚建筑消失速度很快,搶救、保護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特點的紅磚建筑是當務之急。
相比之下,金門至今遺存有2600多幢紅磚建筑,在臺灣列入保護范圍的1600多棟古建筑中,紅磚建筑占至少一半,這些紅磚建筑主要集中分布在金門。金門都市化進程較臺灣本島慢,許多紅磚建筑得以維持傳統風貌。2002年起,金門啟動紅磚建筑保護修復計劃,目前已經修復300多幢。
民盟界別活動小組表示,當前,閩臺兩地都將紅磚建筑作為文化遺產希望加以保護,并已經邁開“申遺”步伐。2011年,福建省政府申請將閩系紅磚建筑群等項目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對此,金門有關方面表示希望聯袂,這樣可以互利、互惠、互補,提升對紅磚建筑的整體保護力度。
建議:共同保護聯合申遺
紅磚建筑是閩臺兩岸共有的建筑特色,有共同的文化、歷史淵源,實行聯合保護有助于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民盟界別活動小組建議,廈金兩地要共同保護、聯合申遺。
首先,要對現存紅磚建筑摸底造冊,根據不同情況確定就地修繕、異地重置、集中展示、分散保護等多種具體層級和方式。其中,建議在滄江古鎮(zhèn)、劉五店等有悠久歷史和較為充沛存量土地的小鎮(zhèn)進行規(guī)劃,異地復建零星存在、難以規(guī)?;Wo的紅磚建筑,打造獨具特色的閩南建筑博物館,并結合非遺傳承的需要,承接非遺博物館的功能作用。對于成片式、具有開發(fā)價值的紅磚建筑,例如同字厝,可以兼顧保護與開發(fā),打造主題旅游項目。此外,對廈金兩地現行保護政策進行解讀和互相借鑒,共同制定符合廈金紅磚建筑保護及聯合申遺需要的保護政策。
提案還建議,制定廈門市紅磚建筑保護專門條例,兩地政府成立廈金紅磚建筑聯合申遺行動機構,并爭取政府專項資金和社會文化投資基金的支持,同時可以創(chuàng)新形式,引進社會文化投資基金以適當方式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