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1月25日訊 (海峽導報駐福州記者 林芹) “考古只是對歷史物件的挖掘和認知,屬于人們知識體系里片斷化的內(nèi)容,更關(guān)鍵的在于,重新回顧前人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在當前建構(gòu)海洋文化、建設(shè)海洋強國之際,融入本土文化基因,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這不僅需要眾多學者付出艱辛的努力,還要地方領(lǐng)導者給予充分的重視和理解,更需要民眾‘心中有海洋’”。25日,前來福州連江參加研討會的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蘇文菁在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2018海絲尋跡·定海行”系列活動在福建連江舉行
23日-26日,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暨紀念定海灣古沉船考古發(fā)掘30周年,“2018海絲尋跡·定海行”系列活動在福州連江舉行,全國知名水下考古及海絲研究領(lǐng)域的3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此次活動。
定海灣是連江著名“三灣”之一,因處于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航線上,這片135平方公里的海域留下了眾多沉船和水下文物。30年前,1988年9月,張威等人來到連江定??疾欤_始水下考古的籌備工作,也揭開了定海灣古沉船考古發(fā)掘的序幕。
隨后,在澳大利亞專家的幫助下,中國第一支水下考古隊伍成立,兩國學者聯(lián)合對定海灣白礁1號沉船遺址進行發(fā)掘,取得了豐碩成果。定海灣也由此成為我國最早的兩期水下考古人員培訓地。
張威將定海稱作“中國水下考古事業(yè)的搖籃”,他曾評價,定海灣沉船考古的重大收獲,不僅在于學術(shù)上,更在于科學發(fā)展史上。“它為我國東南沿海古代海洋經(jīng)濟社會史、中外海洋交通史等領(lǐng)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組重要的實物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