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狀元們”游街回到朝宗宮。

▲鉆“七娘媽亭”。

向父母奉茶

▲過“成年門”。
臺海網(wǎng)8月26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成長,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一場別開生面的成人禮。”2015年“七夕”,16歲的駱濱潔參加了朝宗宮舉辦的“做十六歲成年禮”,滿滿的儀式感,讓她至今都無法忘卻。此后每年,她都會收到朝宗宮寄來的信。她說,那就像是一封家書,讓人覺得很溫暖。今年8月17日,又到“七夕”,駱濱潔以“過來人”的身份,出現(xiàn)在新一屆的“做十六歲成年禮”,站在40位青少年面前,分享了自己的成長心得。
在閩南地區(qū),“七夕”并不僅是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也是紀念七仙女“七娘媽”的節(jié)日,還是為十六歲少年舉行成年禮的日子。雖然這是閩南的傳統(tǒng)習俗,但隨著城市化進程,在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下日漸沒落。位于沙坡尾的朝宗宮遵循古制,回歸傳統(tǒng),同時借鑒了與閩南文化同源的臺灣臺南地區(qū)“成人禮”儀式,于2015年恢復“做十六歲”的禮儀傳統(tǒng)。
“做十六歲成年禮”連續(xù)舉辦四屆,今年還入選了思明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應該說,活動影響的不僅僅是200多位十六歲青少年,而是透過這一兩岸同根同源的傳統(tǒng)禮俗,對兩岸傳統(tǒng)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促進兩岸民間的交流交往。
游街穿亭奉茶 一切儀軌如古
17日下午,40位青少年換上大紅狀元袍,頭戴狀元金花帽,手執(zhí)“成功”旗幟,站成兩列,從朝宗宮出發(fā),在舞獅和各式民俗陣頭的引路下進行踩街,向鄰居父老昭告自己長大成人,開始游街。
游街歸來的少年們依次來到朝宗宮的大殿上持香拜謁媽祖,經(jīng)過一道“成年門”,走上“七星橋”,穿過“七娘媽亭”,并在亭前朝拜“七娘媽”,感謝“七娘媽”的眷顧,一切儀軌如古。此外,朝宗宮還準備了成年禮證書、文昌筆等禮物送給青少年。
閩南人把“七娘媽”視為孩子健康成長的守護神,過去舉行“成年禮”意味著孩子已經(jīng)不再需要大人的呵護,開始獨立生活,但在今天,十六歲還是上學的年齡。每年的成年禮上,最感人的環(huán)節(jié)莫過于奉茶。這個步驟,不單體現(xiàn)出閩臺“做十六歲”習俗共同的精神內(nèi)涵,更是兩岸同胞對親情的重視、對家庭美滿幸福的寄托。少年們手捧香茗,跪在父母面前,向父母奉茶,感謝養(yǎng)育之恩。
接過兒子遞來的香茗,沈宇晨的媽媽不禁熱淚盈眶,她說,“我不需要他多么出眾,做一個‘有溫度’的人才重要,這樣的人生才有光芒。”
搭建交流平臺 傳承兩岸民間文化
前面所提到的“七娘媽”就是七仙女,但閩南人拜的“七仙女”是指天上的七位神娘,她們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不僅能給孩子帶來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
在閩南及臺灣地區(qū)關于“七娘媽”的傳說有各種版本,主要流傳的是家中的小孩出生以后,滿月或者生日的時候,就要到“七娘媽”那兒祈求保佑。傳說,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的時候,把孩子托付給了其他姐妹來照顧。因此每逢七夕,家長們會帶著孩子祭拜“七娘媽”,而孩子年滿十六歲時,還要舉行成年儀式,答謝“七娘媽”長年的護佑。
廈門文史專家彭一萬說,古代男女行冠笄之禮以示成年,這是傳統(tǒng)閩南人家庭與社會的集體記憶。不過,這個習俗卻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消失,但在臺灣的臺南地區(qū),長期流傳這樣的民間習俗。
廈門朝宗宮所在的玉沙坡,曾是大陸通往臺灣的唯一渡口,到臺灣的登陸地就是鹿耳門。朝宗宮住持林招治說,朝宗宮與臺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看到他們將成年禮完好地保存下來,便希望能夠讓這個傳統(tǒng)習俗再次回歸到廈門,通過對兩岸傳統(tǒng)文化的共同傳承,由此搭建一個兩岸民間交流合作的平臺,于是從2015年開始,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初七,朝宗宮都會舉辦“做十六歲成年禮”。
“家和萬事興,百善孝為先。”彭一萬說,成年禮正是通過傳承傳統(tǒng)禮儀的方式,讓孩子們切身感到身份的轉(zhuǎn)換,從此要開始學會承擔責任,懂得孝順父母、家庭和睦、尊敬師長、社會和諧,做一個有作為的時代青年,造福社會、報效祖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