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7月30日訊 據廈門廣電網報道,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國際地位的提升,越來越多外國人渴望了解中國。由此,一座座海外孔子學院孕育而生。其中,廈門大學已在13個國家設立了16所孔子學院。
從2006年在泰國的第一所孔子學院揭牌至今,廈門大學是“雙一流”建設高校中,承建孔院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中方合作院校。5萬多名注冊學員、近千場文化交流活動,廈大孔院為溝通中外,架起了文化橋梁。
海外廈大人 擔當國際文化交流使者
居憶然是廈大海外教育學院的一名研究生,兩年前,她曾赴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孔子學院,擔任漢語教師志愿者。她的任務是負責托科羅阿小鎮(zhèn)上5所學校的漢語教學。除了為9到15歲的學生開展日常教學,去年,居憶然還聯合當地5所學校,成功開展京劇文化和臉譜制作的活動。通過讓學生們動手繪制京劇臉譜,寓教于樂,了解其中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
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研究生 居憶然:學校大部分的老師和學生都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了,學生把這個面具帶回家給家長看,其實也是間接地通過他去傳播中華文化。家長有時候在小鎮(zhèn)上碰到我也會問,你們今天做面具了,我有聽我孩子講,這個不同面具是有不同性格。
通過2年的教學,居憶然所教的漢語課,不僅學生數量多了一倍,每周的中文教學時間還延長到了20小時,當地人學習漢語的氛圍逐漸濃厚起來。
和居憶然一樣,趙蓉也曾在廈大就讀碩士期間,擔任過孔子學院的海外志愿者,現在她成為了廈大漢語國際推廣南方基地的一名專職教師。10年間,她先后前往廈大與泰國、波蘭、美國合辦的孔子學院任教。
面對著幾乎對中國一無所知的外國孩子,趙蓉和其他老師一起,從《論語》講到中國當代政治經濟、從做雞毛毽子到畫中國畫……孩子們了解中華文化的熱情被點燃。她也愈發(fā)認識到,民心相通的前提是互相了解。
廈門大學漢語國際推廣南方基地教師 趙蓉:每一個孔子學院的教師和志愿者,都像是一本叫做中華讀本書中的一頁,他們(外國學生)能從你身上感受到現代的中國是什么樣的,可以更加了解中華文化,推開這扇門,這扇連接中國與當地文化的這扇門。
廈大孔院 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從2006年廈門大學與泰國皇太后大學共建的第一所孔子學院揭牌至今,廈大已在五大洲的13個國家,設立了16所孔子學院和47所孔子課堂,是“雙一流”建設高校中,承建孔院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中方合作院校。截至去年,廈大共建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已有5萬多名注冊學員,舉辦了近千場文化活動,參與人數達23萬人次。
廈門大學漢語國際推廣南方基地孔子學院辦公室主任 毛通文:希望我們通過廈門大學的孔子學院,傳播中華文化,架起世界人民了解中國的橋梁。讓世界人民更加了解,我們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迅速發(fā)展。
下一步,廈大將充分發(fā)揮5所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金磚”國家孔子學院的作用,更好地進行文化傳播,促進民心相通;他們還將對全球范圍內的16所孔子學院,逐一進行教學質量評估,提升教學質量和水平,并增強孔子學院服務當地社區(qū)的能力。記者還了解到,全球第一個孔子學院院長學院正在翔安校區(qū)建設中,建成后每年能培訓3600名孔子學院院長和骨干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