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當小記者是成長中非常好的經(jīng)歷”
盧勤暢談與本報小記者團的緣分
“我不止一次跟廈門晚報小記者面對面,他們到北京,我還給他們講課。小記者們都挺活潑,每次提問特別大膽也很活躍。我覺得,當小記者是孩子成長中非常好的經(jīng)歷,是人生財富。”盧勤說起和廈門晚報社的淵源特別有感情。
盧勤說,廈門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因為這份特殊的緣分感覺很親切,她喜歡到廈門來。
“知心姐姐”盧勤和廈門晚報社的情誼源自多年之前。2003年,廈門晚報社在全市新聞媒體中率先組建小記者團,當月就組織小記者到北京采訪名人,其中就有專訪盧勤的活動。此后,盧勤欣然應允擔任本報《教育周報》高級專家顧問,并在北京、廈門多次接受本報小記者團采訪。盧勤對廈門晚報小記者贊賞有加。她說,他們小小年紀就能關注社會,關注周圍的人,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不僅會觀察還會表達,與社會各界人士面對面交流。這份經(jīng)歷,對他們將來的職業(yè)選擇和人生成長都大有好處。
“用眼睛看世界,用耳朵聽世界,用嘴說世界,用腦子想世界,用手寫世界,當記者是全方位的鍛煉。”她說。
其實,對廈門的印象早在盧勤童年時代就烙下了很深的印記。她回憶說,那時候在北京讀五年級,有一篇課文《海邊青松》講的是英雄戰(zhàn)士安業(yè)民的故事。她被英雄的故事深深感動,和另外兩個女生一起組成了“安業(yè)民小組”,不僅做好事,還和廈門“安業(yè)民炮班”的解放軍叔叔建立了聯(lián)系。她們特別設計了兩本《紅領巾日記》,一本用來記錄自己做的每一件好事,另一本則寄給“安業(yè)民炮班”的解放軍叔叔,約定寫滿后互相交換。
盧勤說,“安業(yè)民小組”做了很多好事。比如,學校廁所茅坑的蓋子壞了,在同學們都走后她們偷偷修好;教室的桌椅壞了,她們修;同學有困難,她們?nèi)椭?;還有的同學受到了批評,她們就找他聊天開導……好事做得多了,漸漸成了習慣,“安業(yè)民小組”也越來越壯大。小學畢業(yè)那年,“安業(yè)民炮班”的解放軍叔叔到了北京,和她們交換了《紅領巾日記》。
9月9日是安業(yè)民烈士犧牲紀念日,有一年盧勤到廈門時,特地到安業(yè)民烈士墓獻花。在那里,她遇到了幾名廈門的少先隊員,他們見到“知心姐姐”特別高興。在聽了盧勤講述“安業(yè)民小組”的故事后,孩子們主動提出,每年9月9日都會替她到安業(yè)民墓前獻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