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繹方式源于老師“玩心”
帶隊老師高至凡和徐聰,也對本次廈門六中合唱團的火爆持平常心。
據(jù)悉,高至凡從教4年,之前主要是負責廈門六中高中部合唱團。去年,他和徐聰決定做一些有意思、別人沒有嘗試過的東西。剛好,徐聰研究阿卡貝拉已有十年時間了。徐聰雖是中文系出身,但過去十年來,一直在做成人團隊的阿卡貝拉。而孩子用人聲模仿打擊樂器比較難,因此老師們嘗試配以身體打擊,即用手拍打身體不同部位,以發(fā)出不同聲音。
“大鼓的聲音,用拍胸或跺腳的聲音來替代,因為都能產(chǎn)生共鳴聲;小鼓聲,就用拍手或拍腳的聲音代替;而碎拍子,用打響指或搓手來體現(xiàn)。”徐聰說,“當時會采用這個方式,就是覺得很好玩,與眾不同。”這種創(chuàng)作,需要捉摸曲子的每個音符,考慮每個聲部的位置,選擇使用最好的方式演奏。
據(jù)悉,每次編排一首曲目,兩名老師都要先找人唱出小樣,確定效果,再教給學生。“這是很有講究的,比如我們這次新創(chuàng)作的《稻花》,加入了杯子擊打方式,但這種方式如果用到《青花瓷》里,就不合適了。”但高至凡認為,只要是流行歌曲,其實都可用阿卡貝拉演繹。接下來,他們還會嘗試演繹閩南語歌曲。
廈門中小學合唱團,厲害的不少
廈門的音樂底蘊一直為人所知,不僅是廈門六中合唱團,不少中小學校的合唱團也頗負盛名。比如,廈門市松柏中、小學“深海藍”聯(lián)合合唱團,有著“流行童聲”的美譽,是活躍在廈門舞臺上一支具有國際水準的童聲合唱團。該團成立于2002年,曾先后得到合唱大師馬革順、徐錫宜、賴元葵、孟大鵬教授以及維也納童聲合唱團藝術(shù)總監(jiān)維爾特先生的指導。該團是福建省唯一堅持每年舉辦合唱音樂會的童聲合唱團,也是福建省舉辦音樂會最多、參與公益演出最多的童聲合唱團。該合唱團2014年赴拉脫維亞,參加第八屆世界合唱比賽,獲得爵士及流行音樂組錦標賽銀牌,并作為兩個組別中唯一的中國代表隊給聽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成為福建省在該項賽事中累計獲得獎牌最多的合唱團。為此,在廈門的一場賽事中,有一所小學的合唱團不是因為得第一而高興,而是因為贏過了“深海藍”合唱團而欣喜若狂。
此外,廈門實驗小學男童合唱團、廈門市音樂學校合唱團、廈門外國語學校合唱團等都曾在國際賽事獲獎。除此之外,廈門二中合唱團也十分出色,其創(chuàng)辦于20世紀80年代,但合唱在廈門二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tǒng),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已有60余年的歷史。該合唱團成員都是女生,風格清新淡雅,是廈門市最早的女聲合唱團之一。她們合唱的中國原創(chuàng)動畫電影《大魚海棠》的印象曲《大魚》,連原唱都轉(zhuǎn)發(fā)點贊。
原標題:廈門六中初中合唱團登上央視《經(jīng)典詠流傳》 揭秘幕后故事
原鏈接:http://news.xmnn.cn/xmnn/2018/03/13/10033377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