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陳華(左二)、莊晏紅(中)、詹皓晶(右二)一家三代登上央視,講述木偶傳承情緣。

莊晏紅致力于木偶戲傳承。
臺海網12月16日訊 據(jù)海西晨報報道 廈門作為一座國際化都市,從來不缺各種演出。但在廈門人心中,還是忘不了兒時看的歌仔戲,當然也少不了木偶戲。
布袋木偶戲又名布袋戲、掌中戲,起源于17世紀,是發(fā)源于閩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表演風格細膩、生動有趣,具有高超技藝,是福建常見的民間戲曲表演形式之一。布袋木偶戲曾在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演出,其戲偶被多個國家的博物館和藝術館收藏。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布袋木偶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天的《廈門世家》,我們來關注這樣一個世家———一家三代,下至“00后”孫女,上至七旬老人,都將木偶戲這一“掌上乾坤”的藝術當作一生摯愛。
詹皓晶
“00后”女孩
讓世界聚焦木偶戲
9月份的金磚廈門會晤期間,有一位“00后”小姑娘引發(fā)關注———在央視英語頻道新媒體的直播中,她用英文解說介紹了布袋木偶戲這一民間藝術。從布袋木偶戲的表演技巧、制作工藝、歷史背景到一家三代人的傳承故事,小姑娘的解說娓娓動人。
這個只有17歲的小姑娘名叫詹皓晶,別看年紀小,她可是布袋木偶戲新一代的傳承人。詹皓晶的外公是著名的木偶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布袋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莊陳華,母親是廈門布袋戲傳承人莊晏紅。在外公和母親接連為木偶戲文化“代言”后,詹皓晶將木偶戲文化帶到了更廣闊的舞臺上。
詹皓晶三四歲就隨外公和母親到處演出,大到為國家領導人表演,小到在街頭巷尾、農村演出,她見過木偶戲藝術的輝煌,了解民間藝術家的艱辛,并受到了良好的藝術熏陶。
詹皓晶熱愛戲劇藝術,熱愛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學習畫木偶臉譜與刺繡都是她主動要求的。2016年,她參加國家藝術基金皮影戲工藝與創(chuàng)作培養(yǎng)工程,同班的都是皮影戲藝術家,有的甚至已是省級工藝大師。但她非常努力,從磨刀學起,最后雕刻了6件作品參加展覽,其中2件還是她自己創(chuàng)作的。
就像她同班的一位工藝大師所說的,將來中國要是有像皓晶一樣優(yōu)秀的年輕一代自覺傳承,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定會有更好的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