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保森嚴護衛(wèi)400年歷史資料
廈門市檔案館坐落在湖濱北路80號———地處繁華市中心的它,卻很少引人注目。
這棟四層白色小樓,保管著廈門市自明朝以來的30余萬卷(件)檔案,穿越歷史400余年??此破匠5臉怯罱鋫渖瓏?mdash;——外墻上環(huán)繞著高壓電網(wǎng),以防備意圖不軌的入侵者;總建筑面積3353平方米,館內(nèi)安置超過60個攝像頭。
該館全年不休假、24小時有人值班。檔案庫房有專職管理員,每個庫房實行“雙人雙卡”制度。某個時段輪值的庫房管理員要進入庫房必須簽到,并從另一位管理員手里領(lǐng)取鑰匙,指紋相配才能解鎖進入。
保存滅菌后恒溫恒濕密閉保管
這么多檔案,是如何保存的?簡單來說,檔案庫房要做到“八防”———防火、防潮、防塵、防鼠、防盜、防光、防蟲、防水。
所有檔案進入檔案館,第一關(guān)就是進行全面消毒。在檔案館一樓有一臺真空充氮除蟲滅菌裝置,入館的檔案要先進入該裝置中,在真空下待72小時,再經(jīng)過12小時的純氮加壓,以此消滅菌蟲,之后方可進入保存環(huán)節(jié)。
保存檔案的庫房是沒有窗戶的密閉空間。庫房里平時不開燈,室內(nèi)溫度恒定在14℃到24℃,濕度控制在45%至60%,由電腦控溫。在庫房里不僅有監(jiān)控設備,還有精密的防火設施。
庫房里,是一排排密集柜,將檔案分門別類、按照時間進行擺放。搖動密集柜的轉(zhuǎn)輪,就能顯露出擺放整齊的檔案資料盒,盒朝外一側(cè)寫著文件的年份、單位信息。
修復檔案“美容”過程繁雜精細
檔案的修復工作,每日都在進行。
在檔案館二樓,不大的修復室內(nèi),三五名工作人員低頭忙碌著。房間四面立著多塊木板,上面貼著裱好的檔案文件。
為檔案“美容”的過程與裱畫很相似。工作人員先整理出需要修復的檔案,從背面對破損處進行拼接;拼接成功后,使用特制漿糊刷一遍,再用生宣托裱;之后將其上墻晾干12至24個小時,再視情況進行修補。
對雙面均有字的檔案進行修復,托裱使用的則是透明的皮紙———薄如蟬翼的皮紙蒙在檔案上,能清晰地透出字來。
明朝墓志銘拓片“最古早”
廈門市檔案館內(nèi)最主要的收藏,是各個時期政府部門的文書檔案。能進入該館檔案庫房的檔案,除了具備自身價值外,還得具備一定的“歷史”———通常政府部門的文件在發(fā)布后,要自行保管20年,之后才收入檔案館,也就是說,現(xiàn)在廈門市檔案館里能找到的都是1997年(含)以前的檔案。
除政府部門的文書檔案外,廈門市檔案館內(nèi)還有極少部分人事檔案,和珍貴的歷史照片、圖書資料等。多年來,廈門市檔案館還開放征集、接收有價值的檔案———一些名門望族曾把族譜寄存在這里,而諸如牌匾、獎杯之類的實物檔案,由廈門市檔案館三樓的檔案庫房負責保管。
這么多檔案里,當然有不少“鎮(zhèn)館之寶”。館藏海后灘事件檔案和鼓浪嶼會審公堂檔案是全省首批“珍貴文獻檔案”;鄧小平同志題詞的“把經(jīng)濟特區(qū)辦得更快些更好些”原件,也收藏在館中。2008年起,廈門市檔案館就在為鼓浪嶼申遺工作出力了———除了提供館藏的檔案資料外,還協(xié)助申遺工作組查找檔案;在國際專家實地考察鼓浪嶼文化遺產(chǎn)地當天,檔案館還選派人員攜帶特批的民國檔案前往現(xiàn)場。值得一提的是,館藏最古早的檔案是一份明朝墓志銘拓片。
現(xiàn)在廈門市檔案館所接收的檔案,不僅要求有紙質(zhì)版,還需要配上電子版,以迎合數(shù)字化時代的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