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靜農(nóng)極為尊崇張大千,贊其“一生絢爛”,“是無比的天才與功力,才能超凡入圣”;而張大千則視臺靜農(nóng)的字為“三百年來,能得倪(倪元璐)書神髓者,靜農(nóng)一人而已”。
臺靜農(nóng)也擅丹青,其繪畫技法多得益于張大千。他愛畫荷花,尤喜畫梅。1961年,62歲的張大千在瑞士、日本、美國、法國舉辦了展覽,還創(chuàng)作了不少作品。從《摩詰詩意圖》的題款中可知,張大千在這年重陽節(jié)“重登摩詰山園”,并賦詩一首。上世紀60年代是張大千藝術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期,在這幅畫中,摩詰山園被畫家畫成了人間仙境,起伏高低的山巒,郁郁蔥蔥的樹林,崎嶇的羊腸山路,小橋流水,令人心馳神往。此圖尺幅巨大(195.8厘米×104厘米),既繪出摩詰山園的真山真水,又寫出大千心中山水,在堅實具象的山石林木之間,充滿了古意,畫面呈現(xiàn)出一派蒼茫幽深的意境。此圖由臺靜農(nóng)上款,堪稱二人深厚友誼的見證。

《仿董北苑溪山亭子圖》:
董其昌“仿吾家北苑”
這件絹本設色的立軸左上方董其昌自題:“仿吾家北苑溪山亭子圖,玄宰。”題后鈐印“董氏玄宰”。而右上方則是董其昌的摯友陳繼儒的墨寶:“亭皋木葉下,瀧首秋云飛。二語極類此圖,玄宰亦必點首。眉公。”并有鈐印“眉公”。正如董其昌在畫中的自題,這幅圖軸取意來自五代南唐畫家董源(南唐主李??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的繪畫創(chuàng)作。根據(jù)資料,不難發(fā)現(xiàn),董其昌對董源的繪畫有種超乎尋常的喜愛,清人秦祖永在其《桐陰論畫》中如此評價:“董香光其昌畫法,全以北苑為宗,故落筆便有瀟灑出塵之概,風神超逸,骨格秀靈,純乎韻勝。”
然而,董其昌并非被動地繼承董源的繪畫方法,并不是機械地復制董源的筆墨,而是在創(chuàng)造一種文人畫特有的畫境詩情。董其昌把文人畫推向了一個高潮,而這幅畫正恰好完美地詮釋了董其昌和董源之間的異同,雖然董其昌自己在畫中說是“仿吾家北苑”,但在這幅充滿江南詩意的圖軸里,不但可以看到董源的畫風,亦有米芾、黃公望、倪瓚等眾多大師的筆墨精華:只見近景坡上,雜樹錯列穿插,拙中帶巧,樹木掩映中,四角小亭玉立其后;江水略微幾筆,帶出遠景一片連綿遠岫;畫中筆墨溫潤潔凈,皴擦融合水墨渲染,更覺蒼潤豐厚,讓江南特有的清簡淡遠,神韻畢現(xiàn)。
值得一提的是,這幅畫上還有清朝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李彥章和清代著名書畫收藏家陳夔鱗的收藏印,更顯出一段歷史風韻,彌足珍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