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1月23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少蓉/文 陸軍航/圖)兩個多月,一座島,16名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青年藝術家。他們跨界合作,從音樂、繪畫、雕塑到裝置,創(chuàng)作出了只屬于鼓浪嶼基因與記憶的藝術作品。其間,他們遇上67年來閩南最強臺風“莫蘭蒂”,而這成為部分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素材。
虎子,音樂人,也是這個名為《我在島上做——藝術家島上駐留計劃2號》的發(fā)起人。為助力鼓浪嶼“申遺”,他們將《島2》計劃搬上了廈門、鼓浪嶼。昨日,在鼓浪嶼曉學堂·蟲洞書店里,展覽著來自中國、法國、意大利、瑞士等藝術家們此次創(chuàng)作的部分作品。
臺風漂流木 被制成“漂流琴”
對大多數(shù)藝術家而言,他們都是第一次來到鼓浪嶼。9月11日,首批藝術家陸續(xù)上島,沒過幾天他們遭遇了超強臺風“莫蘭蒂”。
來自瑞士的視覺和表演藝術家Ja-nine Lten說:“在廈門鼓浪嶼,我目睹了一場猛烈的臺風。而這一天,不僅是我來中國的第一天,也是我第一次來中國。臺風登陸的午夜時分,我用整個身體支撐著窗戶,但依然擋不住風雨的入侵,水和電都停了。可第二天一早,除了地面上一片狼藉,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平靜。”這無形的空氣,這無法用視覺、嗅覺和聽覺感知之物,為何能產(chǎn)生如此巨大的能量?經(jīng)過思考,Janine Lten試圖用圖像和文字,描述他在鼓浪嶼期間所觀察到的物態(tài)空氣,創(chuàng)作了《氣之形》作品。
當代藝術家宋琨則在臺風后的海岸邊偶遇了一根隨波逐流的漂流木。宋琨愛不釋手,將它改造成了一把可以彈奏的樂器裝置,名為“漂流琴”,還灑脫地表示“琴身沒有品,彈奏時無調性”。至今,來來往往的參觀者,都會情不自禁俯身撩撥幾下琴弦。
海邊紅磚頭 完成宿命循環(huán)
當代藝術家劉展則以裝置的形式創(chuàng)作了《借形》。他靈感的來源,是受到海岸線上隨處可見的紅色磚頭的啟發(fā)。劉展說,“第一次來鼓浪嶼就被這些散落在海岸線上的紅磚所吸引,這些非自然物在海水的長年沖刷下呈現(xiàn)一種自然與非自然相融合的樣子,它們原有的棱角逐漸消失,有些已經(jīng)完全呈現(xiàn)出鵝卵石的形態(tài),讓我對大自然的改造能力感到震驚”。后來他還把搜索范圍擴大到海岸線上生銹的繩索、被海水泡脹的鞋、泡沫板等。之后,他用大理石去仿制這些非自然物。劉展希望他的這組作品展覽完后,可以再回到海岸線上重新受到自然的洗禮,完成一個完整的宿命的循環(huán)。
廢棄木料 變身行為裝置
來自廈門的獨立設計師上官喆則是利用海邊收集到的廢棄木料,組合成他的個人品牌“SANKUANZ”符號。由三根木頭組成,包裹上歐洲中世紀常用的麻布,在海岸懸崖上點燃,黃昏的東風把火焰與木頭碰撞出的火星吹向西方升起的新月。他試圖使用這種原始宗教儀式里的獻祭方式,去制造一種神秘的情境和事件,變成一種行為裝置。
據(jù)了解,《島2》展覽目前在鼓浪嶼、廈門雙島同步展出中。鼓浪嶼曉學堂·蟲洞書店展覽將會持續(xù)至12月12日,廈門建發(fā)灣悅城展覽持續(xù)至11月27日,想看這些“任性”城市基因作品的朋友,要趕快行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