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廈門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主辦、廈門市歷史影像研究會承辦的廈門記憶系列歷史影像專題展在廈門市博物館展出。        
想近距離看看百年前的廈門風貌嗎?爺爺奶奶那時候的人文、建筑、風景、道路,有多少還能在今天尋到蹤跡?快來吧~讓老照片們喚醒這些塵封的記憶。
 
 
“ 尋夢 沙坡尾 ”
說到沙坡尾,很多來廈門的人應該都不陌生,因為在旅游攻略里一般都找得到它。有人覺得它充滿了古早味,也有人覺得它充斥著文藝的色彩。

1880年代廈門港玉沙坡(局部)
       
說起沙坡尾,它應該是一處烙滿著老廈門印跡的地方,一個寫滿著老廈門故事的港口。        早在明代漳州月港繁盛時期,廈門港還只是一個附屬港,隨著廈門港的興起,沙坡尾日漸繁榮。廈門是由港口發(fā)展起來的,而沙坡尾是廈門港發(fā)源地最后的留存。 
     
時光恍如停滯,市井味十足的老廈門在此延續(xù)。以至于很多人感慨,這里就是廈門的鄉(xiāng)愁。
而作為島內(nèi)現(xiàn)存的老式避風港,沙坡尾將進行全面的改造提升,期待著它的再一次回歸,讓年輕一代的廈門人“夢回”沙坡尾。

廈門自古就是對外通商口岸,廈門海關的歷史更是源遠流長,它的存在也一步步的見證了廈門歷史的變遷。廈門海關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在泉州設立市舶司??滴醵辏?684年),朝廷設立閩海關,廈門摳于次年正式辦公。鴉片戰(zhàn)爭后,廈門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廈門洋關根據(jù)《辛丑條約》接管口岸五十里內(nèi)常關。民國2年(1913年),設立廈門關監(jiān)督公署監(jiān)督廈門洋、常各關,第一次形成現(xiàn)代廈門海關關區(qū)范圍的雛形。
 
       
鷺江道廈門海關大樓等筑群
1949年10月22日,廈門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正式接管廈門洋關,廈門口岸開始開始了人民海關的歷史新階段。
“ 清代石獅 至今留存 ”
 
 
清末 廈門水師提督衙門
廈門中山路,一頭連結(jié)著廈門美麗的外灘一一鷺江道,一頭連結(jié)著中西合璧
式建筑一一廈門公安局。         
很少有人知道.這個紅藍相間的建筑連同廣場曾經(jīng)是臺海間最高的軍事行政
  機關——福建水師提督衙門的所在地。
 
     
廈門海軍司令部正門舊影
1683年,靖海將軍施瑯在廈門城內(nèi)制高處興建水師提督衙門,地址就在現(xiàn)今市公安局所在處。如今水師提督衙門的蹤跡已難尋覓,不過衙門前的一對青石雕石獅卻留存下來,被放置在市總工會樓前。1935年的一張老照片,拍下了這對飽經(jīng)風雨的石獅。

原“水師提督衙門”左側(cè)石獅“
九大市場 覓鄉(xiāng)愁 ”
生活在廈門,你知道廈門有幾個菜市場嗎?許多人覺得,現(xiàn)在廈門最有名的菜市場肯定當屬八市,因為那里的海鮮特別地新鮮~
 第八市場是目前廈門交易最火的市場
第八市場是目前廈門交易最火的市場       
其實,1928年開始,廈門市在居民聚集區(qū)規(guī)劃建設農(nóng)貿(mào)市場,這些民生工程以落成啟用先后序號一共計命名9座城市。廈門人習慣以“第一市場”或 “一市” 稱之,后續(xù)類推。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格局的變化-這些市場有的消逝,有的改建,有的仍散發(fā)著活力,已經(jīng)成為廈門文化風情的象征。
 第一市場已改成閩臺特色食品街
第一市場已改成閩臺特色食品街 第二市場美仁宮舊址上建起綜合大樓“ 從‘浮嶼’ 到思北路口 ”
第二市場美仁宮舊址上建起綜合大樓“ 從‘浮嶼’ 到思北路口 ”
民國時期的浮嶼已是一番熱鬧的景象
浮嶼的范圍在思明北路與廈禾路交匯處的十字路口一帶,現(xiàn)在多稱“思北路口”。浮嶼對于老廈門人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廈門人常常掛在嘴邊的地名。
 
       
浮嶼,顧名思義是“浮在水面的小島”。你或許會問,浮嶼那一帶明明都是陸地,為什么叫“浮嶼”呢?其實在50年前,筼筜湖還是個港灣,南到現(xiàn)在的廈禾路,北到狐尾山、仙岳山腳,筼筜灣的海水沿著鳳嶼、蓮坂,一直流到江頭。在一百多年前,浮嶼就是一塊與陸地分離的小島。后因修建碼頭、寺廟,才和陸地連為一體。
 今日的浮嶼已是高樓林立
今日的浮嶼已是高樓林立       
如今浮嶼雖然變了很多,但是浮嶼周邊尚存的老市區(qū)仍然延續(xù)著許多人對廈門的情感。因為浮嶼不僅僅是個地名,更是許多老廈門人的一份記憶,一份情感……
心靈西域耿建國影像藝術作品展
除了《廈門記憶》展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觀看,另一個名為“心靈西域”的耿建國影像藝術作品展也同時在廈門博物館展出,現(xiàn)在,跟著小編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