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歲收廢品阿姨
收購的舊書看完再賣,丈夫眼睛不好就讀給他聽
51歲的王宗英,每天一早都會騎著三輪車,從火車站附近的出租屋到鷺江道國貿(mào)金海岸小區(qū)門口“上班”;下午5點多“下班”時,她的三輪車上會堆滿易拉罐、塑料、廢紙等,其中也有她收購來的舊書。
等著人們招呼她去收廢品的空當,她就拿一本書坐著看。附近小區(qū)的居民都認得她,一說起她就會說:“小區(qū)門口那個收廢品的阿姨最愛看書啦。”
王宗英是安徽人,2008年來廈門打工。她和丈夫買了兩輛三輪車回收廢品,丈夫負責“跑業(yè)務(wù)”,騎著車滿城跑,而她則守著鷺江道金海岸這個“據(jù)點”。當時小區(qū)很多人裝修,生意不錯,慢慢地她也積累了不少老客戶。
平時不忙時,她就坐在三輪車上或馬路牙子上,翻翻報紙、看看雜志。只念到初中的王宗英說,書太貴了買不起,收購的舊書先運回家看。有的居民一次會賣十幾本雜志,她都撿回家看。她最喜歡的是《意林》和《故事會》。
回收的舊書看完后,她才會送到廢品回收站去賣。每天出門前,她都要在裝水的袋子里塞兩本雜志。丈夫眼睛不好看不了書,她就讀給他聽。
老顧客都知道王宗英愛看書,會特意把家里的舊雜志攢起來賣給她。(文/圖記者林珊張婧瑋)
60后宿管“老師”
為子女買書從不吝嗇 孩子都在世界名校就讀
廈門二中高中部女生宿舍樓有3名宿舍管理員,愛看書是出了名的。不僅看書,她們還一起討論、寫讀后感,并把看到的好文章貼在宿舍前的報刊欄里和學(xué)生共享。雖然只有高中文憑,但學(xué)生們都叫她們“老師”。
三名宿管阿姨中,60后的美珍是年齡最大的。而最讓家長們驚訝的,是她培養(yǎng)的孩子都上了世界名牌大學(xué),其中女兒已經(jīng)從哈佛大學(xué)研究生畢業(yè),兒子正在斯坦福大學(xué)讀博。而本科他們一個上清華,一個上北大。因此,有不少家長趁接送孩子的機會,找美珍取經(jīng)。
美珍說,閱讀給她帶來很多樂趣。她說,小時候成績很好,但因為家庭原因未能繼續(xù)接受教育。小時候她很愛看書,但買不起,只能到處借。年輕時走到哪里都要隨身攜帶一本書,生怕還沒看完就得還回去。子女上學(xué)后,她在買書方面從不吝嗇,家里的書房和臥室都擺滿了書。
不過,她也提醒家長和學(xué)生,閱讀是細水長流的事,不宜操之過急,更應(yīng)以平常心對待學(xué)習和考試。 (記者林珊張婧瑋)

46歲公交司機
自稱接地氣的文青 愛讀愛寫愛泡圖書館
“別路云初起,離亭葉正稀。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飛。”907路司機唐承功說,最近在教女兒讀這首詩。“我講詩喜歡把它情境化,講成一個小故事。”他 說,講故事的技能源于他酷愛哲理故事的閱讀以及長期的寫作積累。“我從小愛看書,也算是一枚文藝青年,不過我是接地氣的文藝青年。”他笑著說。
唐承功是安徽人,高中畢業(yè)后獨自到廈門。住在杏林的他要到島內(nèi)上班,上下班坐車的這段時間,就是他閱讀的時間。周末,他則到杏林工人文化宮(現(xiàn)廈門市工人文化宮杏林宮)看書、“充電”。
“閱讀的過程是理性思考的過程。”他說,學(xué)生時代他最愛的是語文課,而培養(yǎng)他閱讀習慣的則是當語文老師的哥哥。
唐承功說,除了通過閱讀走進作者內(nèi)心,他還喜歡用文字分享自己的感受。“有些話我說不出來,但是我愿意寫。”唐承功從初中開始寫日記,記錄生活瑣事和奇思妙想。
泡了多年圖書館,他終于找到了“組織”——圖書館文學(xué)沙龍。在一次征文比賽中,他寫的《特區(qū)阿嬤》獲得了二等獎,并在《杏林文藝》上發(fā)表了,從那以后他就有意識地向一些報刊雜志投稿。
有感于公交司機與乘客之間的相互不理解,他寫了不少文章,也寫過身邊同事的故事,有的文章發(fā)表在《廈門日報》城市副刊。“我希望別人讀了我的文章,能夠?qū)ξ液臀覐氖碌男袠I(yè)有所了解,能消除一些誤解。”他說,被別人閱讀也是一種溝通方式。(文/圖記者林珊張婧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