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為了拍攝一個鏡頭,他扛著攝像機站上了挖掘機的車斗里;在臺灣駐點,她用親切的閩南語拉近與臺灣同胞的距離……
9位新聞主播和記者分別上臺講述他們眼中的改革開放四十年,以及他們在過往采訪中的點滴故事。
為拍好畫面他站上挖掘機
1981年10月15日,湖里的第一聲開山炮響,拉開了廈門經濟特區(qū)建設的序幕。廈門廣電集團的攝像記者陳文化拍下了這個經典的歷史瞬間。
這位看似瘦弱的攝像記者,每天扛著一個重重的攝像機,為了從高處拍攝一個鏡頭,竟然不顧自身安全站上了挖掘機的車斗里;在海滄大橋建設過程中,他也成為見證者,曾經兩次站在大橋纜索上拍攝建設畫面。昨日,他用語言和鏡頭講述了自己與廈門城市建設的一個個故事。
差點申請戴安全帽播音
“當時電視臺條件特別差,播音室是由一間十幾平米的房間改造的,白熾燈非常熱,夏天化妝一會兒全化了。”廈門廣電集團廈視新聞的第一代主播蔣冰兵用幽默詼諧的語言,講述了三十多年前播音主持的酸甜苦辣。
他說,有一次在播音時,白熾燈突然炸了,他頭發(fā)也被炸掉了一撮,事后他向領導開玩笑說要申請戴著安全帽播音。而如今,播音條件大大改善。
用閩南語拉近與臺胞距離
導報資深記者林靖東也受邀上臺分享自己三次赴臺駐點的見聞趣事。作為廈門人,在臺灣駐點時,她用親切的閩南語一下子拉近與臺灣同胞的距離。
如今她又通過微信公眾號、臉書、微博等平臺,傳播臺海新聞,吸引了近百萬粉絲。在昨日的活動中,她把自己豐富多彩的經歷娓娓道來,臺下不時傳來愉悅的笑聲和掌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