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7月9日訊 據(jù)新華社報道 走過鼓浪嶼彎曲的小巷,一座不起眼的紅磚古厝里傳來悠長的海島風(fēng)情音樂,讓人忍不住駐足傾聽。
彈琴的是兩位年逾70歲的老人,這對鼓浪嶼原住民恬靜地合奏著,不期而至的“家庭音樂會”讓路過的人意識到,原來在這片傳說中的“鋼琴之島”上,音樂從未離開。
面朝大海,彈琴唱歌。
——這是鼓浪嶼人最喜歡的生活方式,“小時候鼓浪嶼上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音樂,我們串著門就學(xué)會了。”雷永平調(diào)試完尤克里里,偷偷指指老伴葉恩慈對記者說,“每個家里面總有一個主弦,她是主弦,我只是伴奏,平時都得聽她的。但是就像清湯粉里總要撒點胡椒,她離了我可是不行的。”
葉恩慈忙著低頭調(diào)試夏威夷吉他的琴弦,似乎沒有聽見老伴雷永平的閩南語叨叨念,女兒雷晶晶在一旁忍俊不禁,“我媽媽愛生氣,但是一彈琴就會好了,所以她總在彈琴,我爸也總能找著合適的調(diào)配合她,平時他倆就愛這樣一唱一和的,早就見怪不怪了。”
“曾經(jīng)有一度因為鼓浪嶼變吵了,一些原住民選擇離開。”雷晶晶說,“我其實擔(dān)心過這種文化會漸漸消失。”
2008年時,廈門市政府決定對鼓浪嶼啟動申遺程序,島上的文化遺產(chǎn)開始一件一件被“打撈”梳理,逐漸呈現(xiàn)其本來的光彩。
雷晶晶回憶,2009年時網(wǎng)絡(luò)上有了一個專門的鼓浪嶼申遺群,就像有了一個共同目標,大家又開始匯聚到一起,紛紛“撿”起了許久不彈的琴。
在當?shù)卣膸椭?,雷永平和老伴召集了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鼓浪嶼原住民的第一支樂隊——雷厝樂隊。這支樂隊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在鼓浪嶼音樂廳里,這些老人還擁有了一間自己的專業(yè)練琴房,樸素的家庭音樂會開始走進高雅的音樂廳。
“以前那都是亂彈琴。”葉恩慈笑說,“一開始走進音樂廳,看到這么多觀眾在臺下,我嚇了一跳,但是演出完了很激動,那以后練得更勤了,不能丟臉啊。”
參加公開演出時,葉恩慈總會悉心裝扮,戴上最喜歡的珍珠項鏈。而老伴雷永平?jīng)]那么多講究,套上一條牛仔褲,就大大咧咧地表演去了,雷永平看得很開:“音樂就是我們的生活,有觀眾也是彈,沒觀眾也是彈,最自然的狀態(tài)才能彈得最好,才是我們鼓浪嶼最真實的生活方式。”
“我們彈琴不是為了考級,也不是為了賺錢,只是出于熱愛,這是鼓浪嶼音樂文化的特色。我們的樂隊里既有醫(yī)生,也有銀行家,大家平時上班都很辛苦,下了班以后,只要能脫下制服湊到一起,隨性地彈上一曲,就很滿足了。”雷永平說。
最近,還有從外面回來的大學(xué)生專程上門向雷永平學(xué)彈琴,他很欣慰:“年輕人的主動加入對我們是一種鼓勵,說明這種生活方式?jīng)]有斷層,音樂聲還會在鼓浪嶼上不停延續(xù)下去。”
月光下,浪濤拍打礁石,演奏出渾厚的樂章。棕櫚樹下,一群鼓浪嶼人即興彈唱,撥弄出跳動的音符,聲聲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