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礁小學和臺南市新山小學的學生登臺合演。(本報記者張奇輝攝)

臺南市新山小學的學生進行空竹表演。(本報記者張奇輝攝)

臺灣宗親在天竺書院寫下“緣系天竺中國情”書法作品。(鄭偉明攝)
參與度
越來越多新生代臺胞參加交流
“臺灣青年有許多好的創(chuàng)意,大陸具有廣闊的市場,兩者互補使得我們有足夠的能量共同開創(chuàng)國際市場。”昨日,在“樂業(yè)兩岸創(chuàng)享未來”青創(chuàng)先鋒匯上,臺灣藍德科技創(chuàng)始人許賓鄉(xiāng)信心滿滿地說。
事實上,在這場兩岸創(chuàng)業(yè)青年共覓商機的盛會上,記者見到了許多年輕的面孔,他們來自兩岸,操著同樣的鄉(xiāng)音,傳承著同樣的文化,追逐著同樣的夢想。在旺旺中時傳媒集團旺報副社長刁明芳看來,海滄歷久彌新的耕讀文化,為兩岸青年搭建了心靈契合的橋梁,為兩岸青年共創(chuàng)事業(yè)提供了牢靠的情感根基。
與此同時,海滄的另一隅,位于青礁村院前社的兩岸青創(chuàng)書院里傳出一串串銀鈴般的笑聲,一群來自臺南新山小學的孩子們好奇地打量著村莊內擺放的犁、耙、石磨等農具。
“孩子們大多是第一次見到這些傳統(tǒng)農具,兩岸的小朋友一起學習交流傳統(tǒng)農耕方式,友誼的‘種子’在孩子們心里生根發(fā)芽。”新山小學帶隊老師林倩如說,孩子們結交了許多大陸朋友,這樣生動有趣的交流活動他們很喜歡。
“海滄的耕讀文化很妙!妙在它與時俱進,妙在它推陳出新。”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黨委書記羅京輝說,海滄的耕讀文化正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傳承,成為兩岸青年溝通交流的“潤滑劑”。
有深度
文化的魅力將帶來更多啟迪
“沒想到,變化太大了。”海滄蓮花洲公園里,金門陳氏宗親總會理事長陳聰泉說,“半年前我來過一次,那時候這里還比較亂,宗親們說這里要美化改造,半年內就會大變樣,我當時還不信,現(xiàn)在眼見為實,政府部門的工作效率讓我刮目相看。”
“端茶、鞠躬、奉茶、飲茶、感恩……”,柯井張氏宗祠前的奉茶儀式正莊重地舉行著,張氏的兒輩、孫輩后代們依次上前向長輩奉茶,弘揚孝道文化、傳承優(yōu)秀家風。
臺灣宗親張世榮對海滄孝道的傳承大加贊賞,“我們中國人與歐美不一樣,更注重家庭的觀念,家風就顯得尤為重要,海滄通過單個家庭融入宗族,再從宗族影響到整個社區(qū),帶動孝道文化的傳承,這種做法值得我們臺灣宗親學習。”
在臺灣詩人、作家楊渡看來,兩岸同胞深入社區(qū)村居,就怎樣傳承美好家訓、弘揚優(yōu)良家風展開探討,這樣的活動不僅僅是傳承幾句口號,而是以實際行動踐行內在的價值觀,實現(xiàn)兩岸融合發(fā)展。
令人期待的是,“兩岸宗親海滄行”活動將連續(xù)舉辦三年,展現(xiàn)傳家訓、論家譜、學先賢等三個不同主題,持續(xù)深入地推動兩岸宗親交流,不斷筑牢兩岸同胞堅韌的精神紐帶,共同守護中華文化之本。
“本屆海峽論壇的海滄活動立意深遠,內涵豐富,很有創(chuàng)意。”中國社會科學院臺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黃平教授說,海滄的活動貫徹“兩岸一家親,共建新家園”的號召,以歷史事實為依據(jù),以血脈親情為紐帶,以傳統(tǒng)文化為基石,聯(lián)結兩岸人心,深化兩岸共識,具有深刻意義。
“海滄將耕讀文化解讀為一座幫助農民轉產就業(yè)、引導人們勤勞好學的橋梁,體現(xiàn)了決策者的視野和高度。”臺灣著名國學大師、朱熹第26代嫡孫朱高正說,兩岸交流立足在耕讀文化的基石上,將走得更穩(wěn)更踏實,文化的魅力也將給臺灣青年帶來更多啟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