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的口糧全是土豆

▲長期的營養(yǎng)不良使得三地村的孩子肚子脹大

▲“助學哥”葉保祿在三地村為學生們捐贈物資

▲幼小的身軀承受著與年齡不符的重物

“肉是什么味道的?”
臺海網(wǎng)7月25日訊(海峽導(dǎo)報特派記者 陳巧思 記者 朱黃/文 陳巧思/圖)樂約鄉(xiāng)三地村是州移民扶貧局幫扶村,是貧困大涼山里的貧困村。
三地村里13歲的洛格機古,父親去年病死了,母親一個人帶著5個小孩,白天母親去地里干農(nóng)活,照顧家里4個弟妹以及2只豬的責任就落在了小洛格機古的身上。中午時,洛格照顧弟弟妹妹,餓了就吃媽媽煮好的土豆。整個三地村168戶人家,每年的收入不超過萬元,平常以土豆作為主食,大米很久才能吃上一次,肉就更不用說了,有孩子在語文課上學到生字“肉”,十分認真地問老師:“肉是什么味道的?”
門外一個奔跑的小男孩引起了導(dǎo)報記者的注意,他是9歲的牛布,除了那雙眼睛還能看到色彩外,其余的污黑一片,因為這里的水只夠飲用,洗臉刷牙是非常奢侈的。
堅守25年的代課老師
三地村小學校長是一位代課老師,他叫曲么古體。
從20歲開始就在村里教書,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25年過去了。22歲那年,曲么老師曾想離開學校,去外面打工。學生們得知后集體上門求他留下來,曲么被感動了,從此一心一意教導(dǎo)村里的孩子讀書。
為學生們付出了大半輩子,曲么的家庭卻一團糟——十幾年前,他的前妻因為受不了貧窮的生活,選擇了自殺。去年4月,現(xiàn)任妻子所生的4歲女兒,患了百日咳和腸蟲病,在咳嗽時被腸蟲堵住喉嚨而死?,F(xiàn)在曲么老師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每學期學費700多元,加上給家里修房子欠的債,曲么業(yè)已家徒四壁,很多人勸他去打工,但他卻有足夠堅定的理由留下來:“只有接受了教育,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貧窮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