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漸漸遠去的親人,家屬們面朝大海,雙手合十寄托哀思。生命在大海的懷抱中得到延續(xù),從此以后,有水的地方,就能表達對親人的愛和思念。
昨日中午12點,民政部門還在薛嶺山陵園舉辦公祭儀式。廈門市朗誦學會會長彭鷺朗誦祭文,他用飽含深情的聲音祭奠每位逝者,一字一句,讓在場的所有人情愫涌動。廈門市殯儀服務中心在儀式中播放了一部海葬公益短片《海的記憶》,片中感恩市民為家鄉(xiāng)、為社會做出無私奉獻,這些市民的名字將被鷺島永遠銘記。
骨灰撒海,作為沿海發(fā)達城市逐步推廣的簡約型骨灰處理方式,以其不占土地資源、綠色環(huán)保等優(yōu)點,得到很多人的認可與支持。從2008年起,廈門陸續(xù)舉辦了8次集體海葬活動,報名人數(shù)呈逐年上升趨勢,由最初的31位上升到今年的166位,總數(shù)達到647位。
導報記者了解到,此次活動繼續(xù)對亡故居民為本市戶籍和《安放證》、《安葬證》上的持證人為本市戶籍的,實行骨灰撒海費用免除,共有141名本市亡故居民享受骨灰撒海費用免除。
本次活動由廈門市民政局、廈門市殯葬管理處、廈門市殯葬行業(yè)協(xié)會主辦,廈門市殯儀服務中心、廈門市懷祥禮儀服務有限公司承辦。
逝者故事
抗戰(zhàn)老兵
喜歡大海、魂歸大海
“我們終于圓了父親的遺愿。”剛剛完成骨灰撒海,王家三兄妹流下了激動而又悲傷的淚水。
他們的父親,名叫王雙金,是一名令人敬佩的抗戰(zhàn)老兵。今年3月3日,他在廈門去世,享年93歲。“父親臨終時,已經(jīng)說不清楚話了,但他還一直記得三件事,交代我們要辦好。第一,黨費要交足;第二,遺體要火化;第三,把骨灰撒入大海。我們把這三件事寫在紙上,拿給他看,他點點頭,說了最后一句話:‘是。’”小兒子王先生說。
王雙金的老家在河南。1942年,19歲的他參軍打鬼子,當了一名通訊兵。戰(zhàn)場特別慘烈,好多次,王雙金都死里逃生。解放后,他轉業(yè)到建陽市,退休后又來到廈門與女兒共同生活。“父親在廈門生活了20多年,特別喜歡大海。在他心中,周總理是個很偉大的人,所以他要像周總理一樣,魂歸大海。后人只要看到水,就可以紀念他。能完成父親的遺愿,我們很欣慰。”王先生說。
鼓浪嶼“堂長”
曾參加廈門解放戰(zhàn)役
她叫張淑,曾是鼓浪嶼著名的紅旗食堂堂長,很多老鼓浪嶼人都認識她。昨天,她的三個兒子捧著她的骨灰,撒入了她生前最愛的這片海。
“我母親是個老共產(chǎn)黨員,參加了解放廈門的戰(zhàn)役。”兒子蔡偉明說,1948年,部隊經(jīng)過龍海,要來解放廈門,母親那時31歲,她騎上馬就追了上去,要求參加戰(zhàn)斗。她會打雙槍,在剿匪行動中多次立功。1952年,張淑入黨,因為事跡突出,福建日報還采訪了她。她的老家——龍??h縣志中,也記載著她的英勇事跡。
1957年,張淑隨夫來到鼓浪嶼生活,一直居住在康泰路24號。“我們家廚房門打開,就是大海,我們在陽臺上都可以釣魚。所以,母親對大海有很深的感情,臨終前留下遺愿,要把骨灰撒入這片海。我們很支持母親,將來我們?nèi)值芤捕家岬酱蠛@铩?rdquo;蔡偉明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