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后溪兌山村,李氏最多。
其實,當(dāng)年李仲文遷到這里時,村里各種姓氏都有。盧、吳、洪、蔡、汪、翁、林等,諸姓雜居。后來,別的姓氏逐漸消亡,而李姓越來越壯大。傳至17世,李氏在兌山已經(jīng)有1000多人了。再到清朝康熙、乾隆年間,人口又增加了好多倍。
到明清時,兌山出了一批秀才、舉人,兩名進士,兩名校尉將軍,一名通判,成為當(dāng)時的同安望族。
到了清朝中葉,大量閩南人移居臺灣,兌山李氏也不例外。據(jù)介紹,兌山李氏清代遷臺共142人。這些人到臺灣后繼承祖先精神,在臺灣形成新的李氏聚居區(qū)。此外,兌山李氏后裔的足跡還遍及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緬甸等地。
宗祠是天下兌山李氏的“根”
李友生老人拿出一本厚厚的族譜,“這是前幾年新修訂的。咱們兌山李氏,一直很重視修譜”。
據(jù)說,兌山李氏衍繁到明朝成化癸卯年(1483年)時,七世裔孫崖叟進行了第一次修譜。繼之,八世朝繹,九世職修主持了第二次修譜。
此后的明萬歷,清康熙、乾隆年間,又三次修譜。
幾百年來,兌山雖然歷經(jīng)了多次戰(zhàn)亂、瘟疫、災(zāi)荒等的沖擊,但修譜、祭祖活動一直還保留著。
現(xiàn)在,李氏祠堂成了海內(nèi)外 “兌山李”后裔尋親謁祖之地。改革開放以后,越來越多的臺、港、澳同胞及僑胞回兌山尋根謁祖。
“這個宗祠,是天下兌山李氏的‘根’。”老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