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廈門戶籍人口總數(shù)的統(tǒng)計中,“陳、林、黃”姓居前三;但如今“格局”發(fā)生變化,算上暫住人口,前三名變?yōu)椤瓣?、李、王”姓。截?010年9月29日,李姓成為僅次于陳姓的我市第二大姓,有39.4萬多人,其中男子有22萬多人,女子有17.4萬多人。在廈門市姓氏源流研究會顧問龔潔的指導下,我們對李姓淵源和兌山3將軍做了一番研究。
李姓發(fā)源于隴西
李姓由來,相傳是少昊的后裔臯陶,生于曲阜偃地,得偃姓。帝堯時,臯陶擔任大理官,其后二十六世均為理官,故稱為理氏。商末,理氏裔孫理征,為官清正不阿,得罪于紂王被處死。理征之妻攜子利貞逃到伊侯之墟(今河南安陽)時,坐在李樹下饑渴交困,采“木子”充饑得以活命,才改理為李。
龔潔介紹說,李姓從中原遷徙入閩、入臺,其原因與路線也大多與其他姓氏類同。李姓從古代到現(xiàn)代,不論中原還是福建、臺灣都出過許多杰出人物。如:李耳,中國道教的祖師,世稱“太上老君”;李淵,唐太宗,推行均田制、府兵制,治理國家有方,史稱“貞觀之治”;李白,唐代杰出的大詩人,其詩作至今在全國傳頌;福建的李綱、李贄都是剛正不阿、廉潔奉公的一代清官,在歷史上留下不朽的美名。
前后三千年,李氏皆以《隴西傳芳》為家族的共同標識,“隴西”也是李氏第一個郡望堂號,延續(xù)至今;李氏入閩,始于唐。李淵的兒子李元祥,10歲時被封為“閩越江王”,李元祥的第27世孫李君懷,后敕封為五州節(jié)度使、南靖王,后葬于南安大盈。
李氏以隴西、趙郡兩支名聲最大,天下李氏多出于此?!半]西”是李氏的發(fā)源地,在今甘肅省境內(nèi)。
一個村出3將軍
據(jù)族譜和史料記載,唐李元祥的裔孫仲文在南宋理宗時卜居同安南山,就是現(xiàn)在東孚鎮(zhèn)東坂村,后遷至兌山,當時叫地山,閩南語中兌與地諧音相似,且兌更有通達喜悅之意,所以遷來的李氏先祖就改地山為兌山了。
龔潔說,兌山李氏歷史上出過秀才、舉人、進士,還有校尉、將軍、通判等,是古同安的望族。在近代,僅兌山的南尾井村就出了3位將軍,被譽為“隴西三將”。
第一位為李友邦。1939年,他在浙江金華組建“臺灣義勇隊”及“臺灣少年團”,后又在衢州、蘭溪和福建建陽組建三所醫(yī)院,對軍人、家屬和貧苦民眾一律免費。國民政府委任他為隊長兼團長、陸軍少將。1945年9月4日,他搭乘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柯克上將的飛機飛抵臺灣,將旗幟在臺北賓館升起,這是臺灣光復后升起的第一面旗幟。
第二位是李友九。1917年出生,在鼓浪嶼養(yǎng)元小學、潯源中學讀書,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捌摺て摺笔伦兒?,他隨李昌等棄學離開清華,潛往山西參加八路軍抗日。據(jù)同安縣志載:李友九在淮海戰(zhàn)役中任過師長,1970年任蘭州軍區(qū)某軍軍長,后任蘭州軍區(qū)副司令員。
第三位是李良榮。1908年出生在安溪的一貧苦農(nóng)家(一說是同安新民楊宅村),1924年被保送到黃埔一期學習,畢業(yè)后,他參加北伐戰(zhàn)爭,鎮(zhèn)壓過“閩變”,抗戰(zhàn)任四十七師師長、八十師師長、二十八軍中將軍長。對日寇作戰(zhàn)保衛(wèi)福州有功??箲?zhàn)勝利后,被任命為二十三軍軍長。后蔣介石要他守住廈門、金門,但最終,1949年10月,李良榮率殘部退往金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