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依不舍送別親人
臺海網(wǎng)5月28日訊(海峽導(dǎo)報記者 錢玲玲/文 常海軍/圖 通訊員 張繼斌)他是廈門知名的游泳健將,80多年與水相伴;他們是革命夫妻,畢生熱血都奉獻給了福建的山山水水;她生前最愛紅色玫瑰花,如今伴著鮮花魂歸大海……故人已乘黃鶴去,藍藍大海寄深情。
昨天上午,“情系鷺島·愛融海天”2022年廈門市集體骨灰撒?;顒优e行。隨著一聲聲汽笛長鳴,兩艘撒海船只從第一碼頭緩緩離岸,開往指定海域。鮮花相伴,在親人的送別中,161位逝者的骨灰隨風(fēng)撒入大海。從此以后,有水的地方就流淌著親人對他們的思念和緬懷。
本次活動由廈門市民政局主辦,廈門市殯葬事務(wù)中心、廈門市殯儀服務(wù)中心承辦,廈門市懷祥禮儀服務(wù)有限公司協(xié)辦。
上午9時,一場莊嚴肅穆的骨灰撒海公祭儀式在薛嶺山陵園舉行。廈門市朗誦學(xué)會會長彭鷺恭頌祭文,用飽含深情的聲音祭奠每位逝者,叩響了親屬們情感的閘門。大屏幕上,161位逝者的名字一一浮現(xiàn),他們將被鷺島永遠銘記。“倡導(dǎo)厚養(yǎng)薄葬理念,推廣節(jié)地生態(tài)安葬,廈門市是比較早推行殯葬改革的城市,這么多年來為全國殯葬改革做出了示范和榜樣,提供了經(jīng)驗。2017年,廈門市被民政部列為國家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海葬以綠色、文明、簡約的方式,讓先人回歸自然,讓大海長系思念,不僅保護了資源環(huán)境,還進一步深化了殯葬改革。”廈門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林聲群說。
新聞故事
廈門“泳爺”魂歸大海
在子孫的送別中,廈門知名游泳健將王煥妙及其夫人,昨日魂歸大海。“我父親一輩子住在海邊,喜歡游泳,有著80多年的泳齡。父親一輩子與海相伴,走后也希望魂歸大海。”王煥妙的長子王先生說。
在廈門游泳界,王煥妙是一位名人,人稱“泳爺”,是廈門堅持海泳時間最長的人。
王先生說:“我們家里人都商量好了,百年以后都要骨灰撒海。我還簽訂了遺體捐獻協(xié)議,希望能為社會多做點貢獻。”
革命夫妻回歸大自然
70歲的王阿姨,攜一家三代人,一起送別她的父親和母親。
1949年,解放前夕,王阿姨的母親參加上海南下服務(wù)團,來到泉州進行革命工作。那時,王阿姨的父親正在福建進行地下工作,二人相識在革命的道路上。
此后,夫妻倆一直在福建工作,把汗水和熱忱都奉獻給了福建的山山水水。
“兩位老人都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他們常說,在世的時候要好好的,走了以后就不要在乎形式,生命源于山河湖海,來自大自然,又回歸大自然,這是最好的歸宿。”王阿姨哽咽著說。
今天,圓了母親的遺愿
68歲的張阿姨和弟弟、弟媳一起,帶著母親生前最愛的紅色玫瑰花,含淚送別母親。
張阿姨是江蘇人,16歲那年,一家跟著父親隨軍來到廈門,從此就在廈門安了家。“百年之后魂歸大海,是我母親生前的心愿。她是廣東人,從小住在珠江邊上,對水有著特殊的感情。”“母親生前常跟我們說,做子女的,孝順在生前,身后事簡辦就好。她說,她喜歡紅色玫瑰花,將來她要伴著玫瑰花魂歸大海,不管我們走到哪里,有水的地方都可以思念她。”張阿姨忍不住紅了眼眶,她說,“今天,我們圓了母親的遺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