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2月6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彬彬 文/圖) 昨日是臘月廿四,在閩南傳統(tǒng)習俗中,農(nóng)歷臘月廿三或廿四,是民間祭灶神的日子,俗稱“送神”。古時起,民間就十分重視祭灶,“三番謝灶,勝做一壇清醮”這句諺語說的就是祭灶神。
除此之外,廈門不少人家在這個日子送的是土地公。“在翔安,臘月廿三這天,翔安家家戶戶也都‘送神’,讓家里的土地公去天庭向天公匯報并領(lǐng)取新年的新任務(wù)和錢銀回來。”翔安居民陳先生表示。
據(jù)介紹,這天,主人都要擺上祭品,為土地公“送順風”。送神的時候,客廳案桌的中央都貼上“銀旦公”的畫。“銀旦公”是土地公上天期間頂班庇佑全家安康的。
另外,案桌中央還要貼上印著“神馬”的兩張紙,一張在廿三或者廿四燒了,讓土地公騎著上天庭,另一張要等到正月初四這天,燒給土地公以便他用以馱銀錢回來。“臘月廿三這天我們要拜土地公,通俗講就是請土地公吃飯,擺上瓜果,海邊的會做海蠣煎或海蠣炸,燒了神馬紙,送土地公上天,過年的氣氛就是來了。”翔安馬巷鎮(zhèn)巷南的漁民林女士表示,送土地公的日子,也是家人烹飪享用民間傳統(tǒng)美食的時候。若是家人都沒有外出,還會多煮幾個菜。此外,從這天開始,也就臨近春節(jié)了,就有人開始準備制作炸棗等傳統(tǒng)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