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日里搏擊風浪,自有樂趣。

■冬泳前要做好熱身準備。
臺海網(wǎng)1月20日訊 據(jù)廈門晚報報道 在廈大白城和胡里山海域,活躍著兩個冬泳群體,分別叫“快樂海泳隊”和“胡里山冬泳隊”,總共有140多人,最年長者87歲了。冬日里,他們搏擊風浪,自得其樂,年初的兩次寒潮也沒能擋住他們奔向大海的步伐。
今天,記者帶您走進這群人中,了解他們的冬泳故事。
最年長者
從2005年開始冬泳,基本上每天都參加
這位最年長者叫楊漢如,1934年出生,是我市一家企業(yè)的退休職工。
楊老先生說,他是2005年開始參加冬泳的,除了刮大風下雨或有特別重要的事,他基本上每天都會堅持參加。“年紀這么大了才參加冬泳,當時主要是出于興趣。”他說,后來發(fā)現(xiàn)冬泳對身體有很多好處,于是就堅持下來了。
冬泳對身體有哪些好處呢?“能擴張心血管,增強肺活量,不容易感冒……”楊老先生說,長期參與冬泳,關鍵看個人體質(zhì),前一段時間,有一位小他2歲的冬泳者,從廈大白城游到了鼓浪嶼,“參與冬泳,既能鍛煉身體,還能活躍情緒。”
楊老先生還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給冬泳愛好者提出忠告:“下水后遇冷,血管收縮,大腦耗氧量大,一些年紀大的人可能適應不了。年長者參與冬泳,海水溫度在18℃以上為宜。”
隊長“阿彬”
為什么這么堅持?就是出于愛好
在胡里山海域采訪時,一些冬泳者讓記者采訪他們的隊長“阿彬”。等到“阿彬”游上岸,記者和他聊起來。他體格健壯,真名叫張華彬,去年剛退休。
張華彬介紹,這支冬泳隊是自發(fā)組織的,以前,廈大的教職員工居多,現(xiàn)在各行各業(yè)的人員都參與進來了,有公務員、有企事業(yè)單位人員、還有退休工人,“有一位家住禹洲新村的李先生每天坐首班公交車過來,路上約需1個小時,游上十多分鐘后,再坐公交車回去。他為什么這么堅持?就是出于自己的愛好。”
張華彬說,他是2005年開始參加冬泳的,之后基本上每天都堅持參加。“從凌晨4點多一直到下午,冬泳者分批輪流來這片海域。”
他說,“胡里山冬泳隊”微信群是一位熱心人在三年前建立的,入群成員自愿加入,基本上是參加胡里山海域的冬泳隊員,群里曾經(jīng)組織過一些外出的游泳活動,他們前往臺灣日月潭游了一次,在金門游了三次。
除了組織冬泳,他們還經(jīng)常組織旅游、聚會。張華彬說:“我們每年都組織聚會,采取自愿原則,AA制,許多泳友都樂意參加,這樣的聚會可以增加泳友之間的交流,增強凝聚力。”
愛心泳者
大海里救人,見義勇為之舉受表彰
這個冬泳圈也在不斷擴大,冬泳內(nèi)涵也在不斷豐富、延伸。
2019年12月19日,張華彬和另外兩位冬泳者陳建勛和楊煌達正在游泳時,救了一名溺水男子。當年12月21日,本報報道了他們的事跡(詳見《一男子海里掙扎 三“泳者”合力救起》),去年10月,他們被授予“思明區(qū)見義勇為模范”稱號,去年12月,他們又獲得2020年度“廈門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稱號。
對于這些義舉,張華彬和另兩位冬泳者都很謙虛。張華彬說:“在海域的泳友都會去救人,只是我們遇到了而已。”
不過,張華彬提醒,救人不僅要有很好的體力,還要懂得救人的技巧,并不是每個冬泳者都適合去救人。
相關鏈接
哪些海域適合冬泳
張華彬介紹,目前廈門的黃厝、椰風寨、五緣灣等地也是冬泳場所,但那些海域受天文潮影響,每個月有6天不能冬泳。胡里山海域雖然水流比較急,但每天都能冬泳,“這片海域以前漂浮物比較多,現(xiàn)在很少了,水質(zhì)變得越來越好,非常適合冬泳。”
如何確定冬泳時長
經(jīng)驗豐富的冬泳者介紹,要根據(jù)氣溫的變化,適當增減冬泳時間。大致是氣溫低至1℃時游1分鐘,每增加1℃可以增加游1分鐘,隨著氣溫的升高,冬泳時長可相應增加,比如氣溫20℃時,可以游20分鐘。此外,每個人的體質(zhì)都不一樣,如果游了一段時間后,覺得手腳有點硬或者麻,那就得迅速上岸。
建議
參加冬泳要循序漸進
張華彬提醒,要根據(jù)季節(jié)和氣溫的變化,循序漸進參與到冬泳隊伍中。陸地氣溫變化比較大,比如冬季的一天氣溫可能是12℃至21℃,而海水溫度通常變化不大,可以連續(xù)幾天都是在16℃至18℃之間。廈門冬季陸地氣溫一般是12℃至20℃,海水溫度一般是12℃至13℃,最低9℃。夏季則不一樣,陸地氣溫30℃左右,而海水溫度則保持在20℃以上。為此,冬泳者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從夏季就開始堅持游泳,然后慢慢適應冬泳。
(文/圖 記者 廖勇飛)
文/圖 記者 廖勇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