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文化積淀養(yǎng)育出名人
隨著時光的流逝,人們似乎漸漸淡忘了曾厝垵歷史上鮮活的人和事。其實,曾厝垵深厚的文化積淀,恰恰離不開那些在歷史長河中留下印記的人,包括前往南洋經商、創(chuàng)業(yè)的華僑。
過去,曾厝垵人的生計主要依賴農業(yè)、漁業(yè)。經商,則是曾厝垵人謀生的另一種方式。明清時期,廈門商風正盛,清康熙收復臺灣后,設置閩海關,從此廈門成為通洋正口,是最早的閩臺對渡口岸。從族譜資料可知,曾厝垵的李氏家族經商之人多從事海上貿易,這與閩南海商興盛之特點相符,他們于謀生之外更求厚利回報。
作為曾厝垵的大族,曾氏人丁興旺,從地方志等資料可知,曾家在清代以來出了多位大商人,他們產業(yè)頗豐,又樂善好施,因而青史流芳。民國《廈門市志》和《廈門市志》(2004年版)有曾文楊、曾國辦、曾國聰?shù)氖论E,又據一些文史資料和名人傳略可知,較為出名的曾家商人還有曾舉薦、曾江水、曾國裕、曾國明、曾華檀、曾琦等。他們涉足火藥、橡膠、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娛樂等行業(yè),都是當時商業(yè)界的翹楚。
這些因海外貿易而致富的鄉(xiāng)親并沒有忘記自己的故鄉(xiāng),他們回饋桑梓,于20世紀從事廈門的市政建設和村里文化景觀的修復與倡建,其中就包括修建紅磚大厝和中西合璧的番仔樓。他們還重視族人的教育,于1911年創(chuàng)立曾厝垵小學,實行免費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在長汀創(chuàng)辦的國立第一僑民師范學校(簡稱“僑師”),于1946年2月遷至曾厝垵,繼續(xù)教學。當時所收學生多為家境貧苦而資質聰穎的優(yōu)秀子弟,這些人不斷追求民主、自由,后來發(fā)展成為當?shù)胤磳κY介石獨裁統(tǒng)治的主要力量。1949年7月,僑師被強令停辦,雖然辦校歷史只有8年,但為廈門留下了寶貴的教育財產——僑師附屬的兩所學校“國立第一僑民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和“國立僑師附小幼兒園”,后發(fā)展為廈門實驗小學和廈門市第一幼兒園。僑師更大的歷史貢獻在于其創(chuàng)辦的多所夜校,把革命火種撒播在廣大農民心中。從1948年冬到1949年7月,先后秘密發(fā)展19位夜校農民學員入黨,還成立了黨的農民支部。后來,這些農民黨員為迎接廈門解放、建立新中國做出了貢獻。
如今的曾厝垵,向善早已成為一種社會風氣。村民們爭相捐助,將先輩們留下的宮觀寺院、祠堂、家廟修葺一新,樹立自己知恩圖報的感恩觀,崇尚賢能、追求奉獻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努力作為的人生觀。
從漁村蛻變?yōu)槲那鄤?chuàng)業(yè)熱土
在廈門經濟特區(qū)成立之初,曾厝垵還是一個處于城市與農村夾縫中的城中村,依舊維持著傳統(tǒng)漁村生活。彼時的曾厝垵矮屋錯雜,豬圈縱橫,時時混雜魚腥味與旱廁里散發(fā)的惡臭。隨著廈門城市化的推進和產業(yè)轉型的加速,曾厝垵的種植業(yè)、家庭養(yǎng)殖業(yè)和漁業(yè)相繼在政府的引導下退出歷史舞臺,經過精心規(guī)劃,曾厝垵的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教、療養(yǎng)、旅游等高附加值產業(yè)逐步發(fā)展,也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的各種門類藝術家聚集于此,小漁村的文藝風情越來越濃厚。
社區(qū)產業(yè)結構的改造、社區(qū)自治體制的建立以及機制與發(fā)展的良性自生循環(huán),使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在這個小漁村交融?,F(xiàn)在的曾厝垵,已華麗蛻變?yōu)?ldquo;中國最文藝漁村”,受到人們的青睞。
【延伸閱讀】
“曾厝垵”地名由來
曾厝垵之地名源于宋末元初的曾處安,1271年元朝建立后不斷派兵追剿南宋勢力,曾厝垵曾家始祖曾光綽避亂至嘉禾里,將其棲身之地取名為曾處安,寓意處之得安。此有兩條證據可佐,一據廈門新垵《邱曾氏族譜》的記載,光綽公五世孫遷榮公(曾明)入贅到新垵邱家,作為新垵曾姓的開基祖,后世子孫以“邱曾”聯(lián)姓,奉光綽公為開基始祖?,F(xiàn)曾厝垵《曾氏族譜》已散佚,新垵《邱曾氏族譜》有光綽公遷入曾厝垵,并把該地叫“曾處安”的記載。二據村中《擁湖宮碑記》有記載。曾處安從何時轉變至曾厝垵已實難考。

歡迎搜索“廈門黨史方志”或“Xiamenshizhi”,關注中共廈門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官方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