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集聚特征分析模型
主要功能:實現不同時間和空間人口集聚變化特征分析。
2018 年數據顯示:
工作日白天時段,人口在空間分布上呈現島內高度集中的狀態(tài),晚上時段人群開始向島內外各主要居住區(qū)疏散,但仍呈現島內人口密集、島外人口稀疏的現象。

周末人口分布相對均勻,晚上時段人群的活躍度較白天時段高。鼓浪嶼、環(huán)島路與曾厝垵三大景區(qū)與工作日相比,人口密度較大。

2
職住空間及職住平衡評估分析模型
通勤特征分析模型
主要功能:實現從通勤人數、通勤距離、通勤流向等角度分析就業(yè)人口通勤特征。
2018年數據顯示:廈門市平均通勤距離在4-5公里。將年齡按近5歲一檔進行劃分,30-34歲年齡層通勤人數最多,35-39歲年齡層平均通勤距離最大,19-24歲平均通勤距離最小。

各年齡層通勤人數比例

各年齡層平均通勤距離
2018年數據顯示:本島居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5%,崗位數占45.2%。

各區(qū)居住人口和崗位數比例

就業(yè)和工作集聚空間
職住平衡評估模型
主要功能:利用不同指標定期定量評估廈門市不同空間、時間尺度職住平衡狀況,監(jiān)測職住平衡變化情況。
2018數據顯示:本島87%的就業(yè)人口實現在本島居住和就業(yè),海滄區(qū)75%,集美區(qū)73%,同安區(qū)83%,翔安區(qū)77%。
研究結論
研究結果表明,2018年,廈門市流動人口規(guī)模較大,常住人口增長以戶籍人口增長為主。廈門市人口分布不均勻,本島居住和就業(yè)人口高度集中,人口密度較大,各區(qū)吸引力不均衡。
部分人群選擇島外居住、島內就業(yè),增加跨島通勤壓力。隨著本島產業(yè)轉移到島外,也加劇跨島通勤壓力。本島街道尺度存在一定程度的職住分離,跨街道出行增加島內交通壓力。
隨著人口數據的積累,下一步廈門市資源規(guī)劃部門將進一步優(yōu)化和豐富相關分析模型,并在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每年定期形成“廈門市人口分析報告”,向全市其他行政部門推廣應用。隨著數據的沉淀,該報告的內容也將越來越全面和深入。

來源:廈門資源規(guī)劃(信息源:國土空間總體規(guī)劃處、廈門市規(guī)劃數字技術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