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jì)30年代,因?yàn)樾藿ㄖ猩焦珗@,原地住戶搬遷到公園東面,規(guī)劃修建百余套房子,故名“百家村”,是廈門第一批拆遷安置房。后來華僑回鄉(xiāng)置業(yè),在外圍蓋起了一棟棟中西合璧的別墅。從民國、解放初到改革開放時(shí)期的不同建筑,都能在深田路、中興路上找到它們的影子。
深田路42號(hào),是侵占廈門的日軍1939年建造的“興亞院”。深田路44號(hào),菲律賓華僑建了一幢北歐風(fēng)格的米黃色洋樓,取名為觀稼軒。中興路40號(hào),因墻體都由紅色燒磚砌成,坊間俗稱“紅磚仔樓”。屋主是愛國華僑陳興基,又名陳興基寓。“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建造的別墅也還在,述說著百家村的故事。
別看這個(gè)“村子”巴掌大,卻集中了“最廈門”的元素,被稱為“廈門文化的縮影”。這里也被許多劇組相中,來這里取景。電影《快把我哥帶走》中,彭昱暢和張子楓從派出所出來后,就到了深藏在百家村片區(qū)的白鶴路1號(hào);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中,白敬亭和郭姝彤也在這段路精彩演繹。1978年的電影《獵字99號(hào)》中也有彼時(shí)公園東路的場(chǎng)景。
百家村就是這樣的。很生活,卻不嘈雜;很市井,卻不世俗;很城市,卻沒有都市叢林的壓抑。
反響
定格舊時(shí)光厚度人情味
秋天:舊人舊事舊時(shí)光,美食很正宗!很多老廈門生活一輩子也沒有離開的地方。
小仙女:市區(qū)里定格老時(shí)光的地方,“市區(qū)版鼓浪嶼”!
mei:這里最廈門,有厚度的人情味道,在這里隨處可見!偶爾路過百家村,依然有種親和與暖意,那里的小巷對(duì)我天然有種肌膚之親,能勾起我生命中一份藏得很深的記憶,這份似曾相識(shí)的感覺,讓我隨著百家村的小巷的脈搏一起跳動(dòng)。
鏈接
來廈取景劇組如需幫助、服務(wù),可與思明區(qū)影視協(xié)拍小組辦公室聯(lián)系:許先生15959210360,吳女士15759260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