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營村村民和游客同吃“國慶面”。(本報記者羅子泓攝)

“英雄小八路”和何厝小學師生同吃“國慶面”。(本報記者張奇輝攝)

廈門醫(yī)學院師生同吃“國慶面”。 (本報記者薛 堯攝)

廈航乘務員在同事的祝福下吃“國慶面”。(本報記者林銘鴻攝)

戴“生日帽”的陳明鳳與大家一起吃“國慶面”。(本報記者張奇輝攝)
臺海網10月2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斗陣來吃“國慶面”!昨日上午,在海拔千米的軍營村,在《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發(fā)源地何厝小學,在廈門航空空中乘務部,在廈門醫(yī)學院,在廈門最大的社會保障性住房社區(qū)金安社區(qū)……上自耄耋老人,下至幾歲孩童,大家一同品嘗綿長又美味的“國慶面”,祝福祖國國運綿長、國泰民安。
鏡頭1
地點:軍營村
村民游客同吃“國慶面”
昨日上午,同安區(qū)蓮花鎮(zhèn)軍營村的400多名村民和游客歡聚一堂,同吃紅雞蛋、“國慶面”,祝福祖國國運綿長。
看到村民們手捧面條、滿心歡喜的場景,軍營村原村委會主任高泉國感慨萬千。“習近平總書記曾兩度深入軍營村調研。幾十年來,軍營村不忘囑托,一步步走上了富民強村的道路。”高泉國說,原來,軍營村算得上是全市最偏僻的山村,不僅山高路遠,還物質匱乏。如今,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過得好,軍營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吃“國慶面”的村民中,有三人的生日也在10月1日。1982年出生的村民楊小霞說,隨著祖國越來越強大,村民的生活一天天變好。“國慶面”不僅表達了對新中國70華誕的祝福,也寄托了對家鄉(xiāng)、對國家發(fā)展的期待。
鏡頭2
地點:何厝小學
“英雄小八路”追憶往事
對于國慶節(jié)出生的何厝小學三年級學生陳婧來說,今年的生日禮物很特別——在何厝小學舉辦的“我是小八路我和祖國一起慶生”活動上,她從“英雄小八路”爺爺手中接過了一碗長壽面和一顆紅雞蛋。
昨天,“英雄小八路”代表何明全、郭勝源、何亞朱、何佳汝和近百名何厝小學師生一道,身著小紅軍服裝,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家一起追憶“英雄小八路”往事,一起吃“國慶面”,一起看閱兵儀式。
“今天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按照我們過生日的習慣,要吃長壽面,和孩子們一起吃面為祖國慶生,讓他們記住新中國的生日,特別有意義!”何明全說,小小一碗“國慶面”,折射出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滄桑巨變,和孩子們同吃“國慶面”,是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鏡頭3
地點:廈航空乘部大樓
乘務員用堅守祝福祖國
昨日上午,在廈航空中乘務部大樓二樓,為新中國慶生的生日派對現場,近30名乘務員同吃“國慶面”,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隨著熱騰騰的廈門堿水油面先后出鍋,淋上可口的鹵汁,放上象征如意吉祥的荷包蛋,一碗碗“國慶面”被端上了桌。
昨天也是乘務員齊兵的生日,在吃完面后,她將奔赴機場執(zhí)行任務。“在我的家鄉(xiāng),有過生日吃面的習俗,今天和同事們一起吃的這碗廈門味道的‘國慶面’,對我來說是最有意義的長壽面。勞動是最好的告白,在新中國70華誕這天堅守崗位,我感到特別自豪!”齊兵說。
鏡頭4
地點:金安社區(qū)
居民親手烹制生日宴
昨日,一場溫馨的生日宴在金安社區(qū)居委會一樓舉行。油燜大蝦、油炸五香卷、蚵仔面……滿滿一桌閩南家常菜,基本都出自社區(qū)居民之手。宴會主角是與新中國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陳明鳳老人。金安社區(qū)黨委書記吳麗敏為老人送上了一碗蚵仔面,既慶祝他的70歲壽辰,也祝福祖國繁榮昌盛。
擁有47年黨齡的陳明鳳,看著電視上的閱兵儀式,內心無比激動,“祖國越來越美好,有祖國的‘大家’,才成就了我們的‘小家’。”陳明鳳說,作為廈門最大的社會保障性住房社區(qū),金安社區(qū)配套設施不斷完善,環(huán)境美和人文美讓他的幸福感與日俱增。
鏡頭5
地點:廈門醫(yī)學院
千名師生共祝好事成雙
“同學們,吃面啦!”昨日中午12時,炒面的噴香味從廈門醫(yī)學院白鹿餐廳飄來。近千名師生相聚于此,同吃“國慶面”,為新中國慶生。這其中包括15名在國慶節(jié)當天出生的學生,年紀最大的生于1997年,最小的生于2001年。
學生們對大廚精心烹飪的具有閩南特色的堿面贊不絕口——每份面除了肉丁、胡蘿卜等配菜,還配有兩顆雞蛋,寓意圓圓滿滿,希望同學們心想事成,好事成雙。
同是國慶出生的廈門醫(yī)學院黨委書記徐國慶也來到同學當中,一同吃生日面。徐國慶表示,一碗碗“國慶面”,極大激發(fā)了廣大師生的愛國情懷,要努力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
【馬上評論】
為“國慶吃面”
新民俗點贊
●本報評論員黃偉偉
昨日,國慶大典刷屏,舉國振奮。在鷺島,除了看大閱兵,還風行起吃“國慶面”,同吃國慶喜面,祝愿國泰民安。
小學生端起了雞蛋面,飛行員吃起了堿水面,村民們煮好了蚵仔面,還有大碗面、長條面、沙茶面、加料面……總之,面熱、湯熱、料熱、心熱,熱氣騰騰、熱情洋溢,既熱鬧,又喜慶。
廈門是一座海納百川的移民城市,全國各地的面,這里幾乎都能找得到。大家不約而同把自己家鄉(xiāng)的面都擺出來:油潑面、臊子面、手搟面、龍須面、拉面、莜面、小面……面品不同,吃法不同,但是,國慶日,同吃面,表達了同樣的欣喜和振奮,激動與期許,都是熱切告白,都是深情祝福。
為長輩吃面慶生,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民俗。宋人馬永卿在《懶真子》中說“必食湯餅(面條)者,則世所謂長命面也。”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吃“國慶面”,堪稱國慶新民俗。
國慶吃面新民俗,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熱愛,是一種源于情感的創(chuàng)新,是一種清新撲面的時尚。新在形式,新在創(chuàng)意,新在時代。
有首歌唱得好“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廈門市民看大閱兵,吃“國慶面”,懷著樸素真誠的情感,帶著誠摯美好的祝福。愛家即愛國,愛國亦愛家。家國情懷是統一的,真摯情感是共通的。
讓我們?yōu)閲鴳c吃面新民俗,點個大大的贊?。?span>記者林露虹盧漳華 羅子泓陳雅真 薛堯 見習記者張玉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