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雅萍圖
臺海網(wǎng)8月6日訊 據(jù)海西晨報報道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家家戶戶都有一個煤球爐灶,做飯燒水都離不開它,也離不了蜂窩煤。海滄區(qū)新垵村村民楊巧玲家中還保存有這樣一個煤球爐灶。
“你看,這個爐灶燒的是蜂窩煤,爐灶上還有一個格子,用于蒸蛋、燉湯,這樣一來就可以同時做飯、燉湯。”楊巧玲說,三十多年前,一般老百姓并不知道煤氣灶為何物,家家戶戶做飯都依賴蜂窩煤。之所以被稱為“蜂窩煤”,是因為每塊煤上都分布著12個孔,一眼望去,好似馬蜂窩。蜂窩煤上火快、持續(xù)時間長,一塊煤最長可以燃燒3至4小時,燃燒充分后能整塊取出,不散渣。
在農(nóng)村,家中一般有大小兩個鍋灶,除了煤球爐灶外,還有一個大灶。“大灶燒柴,只有在節(jié)日做閩南小吃,或者家里添人吃飯時才會用。相比之下,用蜂窩煤的小灶更加省事干凈。”楊巧玲說。
那時,一堆堆蜂窩煤放在庭院里,每到做飯高峰,就會發(fā)出嗆人的煤煙味,廚房的墻壁也會被熏黑。而這股煤煙味也在上世紀90年代逐漸消失。“到了90年代初,隨著罐裝石油液化氣的普及,蜂窩煤的銷量開始走下坡路,使用蜂窩煤的人也逐漸減少,蜂窩煤、煤球爐灶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楊巧玲告訴記者。
木柴、蜂窩煤、煤氣罐、天然氣;大灶、煤球爐灶、電磁爐、微波爐,海滄百姓所用燃料、廚房電器發(fā)生著變革,也見證著這座城區(qū)的變遷。“家中爐灶的演變展示時代的進步,也反映出我們的生活在40年改革開放大潮中,從拮據(jù)走向殷實,走向幸福。”楊巧玲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