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融合
北歐藝術家吸收中國元素,創(chuàng)作出中西結合的佳作
昨日下午,在廈門北歐當代藝術中心的廣場上,一列名為“美人魚號”的“火車”,“載”著16位穿中式服裝的北歐藝術家,也“載”來了這些藝術家的珍貴作品。
此次展覽,最吸引人的,無疑是這16位北歐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手法。他們中不少人在中國居住了多年,或者到中國旅游過,因此對中國的文化和藝術有著深刻的感受。他們將宣紙、毛筆、山水畫等中國藝術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創(chuàng)作出中西結合的藝術佳作。
丹麥畫家意博·蒙納德·漢森展出三幅2013年在廈門創(chuàng)作的大型水墨畫,這三幅畫繪制在宣紙上,畫筆選用了毛筆,創(chuàng)作花了3個多月。這三幅融入中國元素的畫作成了他最滿意的作品。
艾西·瑪麗·布格達說,北歐藝術家們扎根于自己的文化之中,同時也從其他國家的藝術和文化中獲取了很多靈感?,F在,中國文化已經成為他們關注的焦點。
創(chuàng)作靈感
中國各地的美麗風光,帶給藝術家們無限的驚喜
北歐藝術家們展出的作品中,有不少表現中國美麗風光的佳作。漢斯·保里·奧爾森帶來的49幅中國畫,是他2014年在中國旅游時創(chuàng)作的。中國多個地方的風景,在他的筆下,有了不一樣的詮釋。據漢斯·保里·奧爾森介紹,廈門是他旅游的其中一站,在他的中國畫作品中,也有廈門浪漫的海濱風光。
丹麥藝術家蒂娜·赫克特·彼得森帶來雕塑作品《大自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奇妙資源》,那些形似葉子的雕塑作品,是她來到澳頭之后創(chuàng)作的。蒂娜·赫克特·彼得森說,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美,因此她想把澳頭的風景融入到作品里。她介紹,這件雕塑作品是澳頭與丹麥兩地風景的結合,是兩地文化的一次對話。
澳頭的美景給北歐藝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發(fā)了他們創(chuàng)作的靈感。他們也對澳頭特色小鎮(zhèn)的發(fā)展充滿了期待。丹麥藝術家蒂娜·達爾·格魯說,這是她第一次來到澳頭,感覺有非常多的驚喜,她沒想到澳頭這個古老的小漁村有這么多藝術項目落地,未來一定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鏈接
古渡新航暨瑞典文化年
在澳頭畫上了圓滿句號
3月24日,瑞典中國年系列活動之一的“糖盒子計劃”——形色瑞典分享會,在廈門北歐當代藝術中心舉辦,該活動為本屆藝術季“古渡新航暨瑞典文化年——新足跡·中瑞海絲當代藝術展”畫上了圓滿句號。
瑞典斯庫魯普市文化最高長官、文化協會主席Ann Charltte Oredsson女士出席了分享會,并被聘為北歐藝術中心的名譽館長。會上,她詳實地為在座的嘉賓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以及瑞典的藝術史,讓在場嘉賓對瑞典的藝術有了更多的認識和理解。
她說,斯庫魯普是瑞典南部一個漂亮的漁港,而澳頭也是一個非常漂亮干凈的漁村,在藝術橋梁的連接下,這兩個相距遙遠的地方產生了交集,它將有助于兩地文化的交流。她期待澳頭的藝術家們能夠到斯庫魯普,介紹中國的文化,讓瑞典人能更好地了解中國,了解澳頭。
原文鏈接:http://epaper.xmnn.cn/xmwb/20180405/201804/t20180405_5171533.htm
原文標題:翔安澳頭小漁村迎來16位北歐藝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