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尚遠收藏的捐款證明和受助孩子們的來信。
臺海網3月7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一張生病后添置的醫(yī)用病床,一張結婚時延用至今的木床,書桌和墻上都是一片空白,陳尚遠的房間簡單得一目了然。但在家里的一角,整齊收藏的卡片記錄著,多年來他將全部積蓄用于捐資助學,捐款將近60萬元,1998年他就曾捐給希望工程1萬元。
3月4日下午,這位老人走了,享年88歲。臨終前,他才告訴子女,多年前他已簽好協(xié)議,走后遺體也將捐獻。
當我們嘗試去回憶、勾勒這位同安好人的一生時,發(fā)現(xiàn)一摞證明、一疊回信、一張捐贈書就可以大抵概括――雖然是簡單的物件,卻藏著他令人欽佩動容的故事。
一摞捐款證明
捐資助學很慷慨 背心破了縫補后再穿
在陳尚遠的那一摞捐款證明里,幾乎每一筆都上萬,有的達到10萬。家里人已經記不清他是什么時候開始捐款,只依稀記得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陳尚遠作為啟悟中學的職工,月工資僅有78元,除去基本的生活開銷,其余的錢都攢下來,幫助有需要的人,尤其是貧困學生。“是黨圓了我的讀書夢,讓我免費讀上師范學校,如今我不愁吃穿,應當盡自己所能幫助那些沒有機會上學的孩子。”生前,陳尚遠曾這樣說。
2010年,陳尚遠捧著攢下的20萬元到同安區(qū)紅十字會捐款,卻被工作人員攔下了。工作人員說,陳尚遠年紀大了,讓他留點錢在身邊。陳尚遠感念工作人員的好意,依然捐出了10萬元,強調用于女童教育。但10萬元沒留多久,2012年,陳尚遠就把剩下的10萬元交給同安區(qū)關工委,幫助貧困孩子。
妻子陳水花說,老陳助學慷慨,生活上就不同了。“有一次,我向老陳拿了1萬塊貼補家用,后來說起助學的事,他又把1萬塊拿走了。”她說,在孩子們的眼里,父親的背心帶子斷了,可以綁上再穿,涼鞋后跟裂了,也能用膠帶纏了再接著用。“過年時,我媽給他買了一雙80元的新鞋,他就跟我媽氣了一周。”女兒說,一次給爸爸送了一套200元的西裝,也被他嫌貴,“我們只好假裝拿去退,再送回來,他才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