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 文啟 書于1981年
1935年,王金華年僅十五歲的舅舅離鄉(xiāng),只身前往馬來西亞謀生。此后,來往書信,就承載起了姐弟倆跨越半個世紀(jì)的思念。
“弟弟在信里訴說著他鄉(xiāng)境況,姐姐回復(fù)叮囑照顧好身體。”王金華說,母親不識字,但舅舅的每封來信,她都要找人念上好幾遍?;匦艜r,母親將想要說的話講出來,依然是找人代筆。待孩子們長大些后,這項任務(wù)就由年長的子女來完成。
“一遍遍拿出來,又一遍遍悉心折好,僑批就是母親的珍寶。”王金華說,除了匯款之外,舅舅還寄來了不少生活用品。盡管字跡早已斑駁模糊,但王金華還是在珍藏了幾十年的繳稅單上辨認出魚肝油、手表、鹽金棗、服裝、膠鞋等記錄。
半個多世紀(jì)后重逢 母親淚流滿面
“近來因政府在鄉(xiāng)村設(shè)立收購站,故店鋪生意幾乎停頓,現(xiàn)時的生活是靠諸子來負擔(dān),若有機會弟或者回國一次,此外祝新春快樂!”
——弟 文啟 書于1991年
“姐弟倆的通信一直延續(xù)到上世紀(jì)90年代母親去世后才停止。”王金華說,因為搬家等緣故,家里保留下的僑批只剩下三十多封。
1991年,王金華步入古稀之年的舅舅從馬來西亞回廈探親。分別半個多世紀(jì)的親人,終于有機會再次相見。那一次,王金華的舅舅同三世同堂的姐姐一家留下了一張珍貴合影。二十六年前的場景,依然停留在王金華內(nèi)心深處:“母親淚流滿面,握緊舅舅的手,一遍又一遍呼喊著他的名字……”
【征集令】
僑批中蘊含了無數(shù)悲歡離合。您的家中,是否有珍藏了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僑批?這些僑批中,又有哪些見證時代變遷,或是家族情緣的故事呢?歡迎撥打本報熱線968820和我們?nèi)〉寐?lián)系,與讀者分享。


 
          




